别人总问我,出海怎么找地方?是不是有什么秘密的GPS点位?我通常就笑笑,把烟摁灭在船舷的烟灰缸里,指指自己的太阳穴,再指指那片望不到头的蓝色。点位?点位在脑子里,在眼睛里,在被海风吹得皲裂的皮肤感觉里。大海不会给你藏宝图,它自己就是一张活的、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的图。你看懂了,鱼就像排着队来找你。
出海第一件事,我从不看天气预报里的“适宜钓鱼”,那玩意儿是给游客看的。我看的是潮汐表和风向图。潮水,就是海的呼吸,是整片海域的脉搏。鱼,跟着这脉搏吃饭、迁徙、休息。新手总喜欢找个“死流”天,风平浪静,以为舒服。舒服是舒服了,但水不动,饵不动,鱼也不动。水面跟镜子似的,你的鱼获也可能跟镜子似的,一片空白。
我痴迷于“活流”的时候出动,特别是大潮期的涨八分和落八分。那是什么概念?就是潮水涨到最高点或落到最低点前的那一两个小时,整个海水的流动像一辆踩足了油门的跑车。这股力量会把深处的、远方的小鱼小虾、浮游生物全冲到礁石边、海沟旁。那些大个头的掠食者,比如海鲈和马鲛,它们不傻,它们就守在这些地方,张着嘴等自助餐送上门。读懂潮水,不是让你背下几点涨潮几点落潮,而是让你理解这股力量如何驱动了一个海底的“外卖系统”。
有了潮水这个大前提,接下来就是找“餐厅”。鱼的餐厅,就是我们说的“结构”。光秃秃的沙底?那是鱼的高速公路,它们会路过,但很少停留。我们要找的是海底的“服务区”——暗礁、沉船、海沟的边缘、断层。这些地方能阻挡和改变水流,在它们的背流面,会形成一片相对平缓的水域,就像公路服务区的停车场。小鱼小虾被急流冲到这里,晕头转向,正好躲进来喘口气。而大鱼,就埋伏在这片“停车场”的入口,守株待兔。
我的船上那台古野(FURUNO)的探鱼器,屏幕上跳动的不是鱼,是地形。我花在研究海底地形上的时间,远比直接找鱼群要多。当屏幕上,平缓的曲线突然出现一个陡峭的下降,形成一个“坎”,我的心跳就会加速。这个“坎”,就是海鲈的公寓。我会把船顶在流头的上游,让我的DUO Tide Minnow 175或者一颗40克的铁板顺着流漂下去,刚好落在那个坎的边缘。你得算好流速和下沉的时间,让拟饵的姿态像是被水流冲得站不稳的小鱼。当你的线被绷紧,感觉拟饵在水下被水流顶得微微颤动时,保持住。不需要你多余的动作,只需要等。那个瞬间的咬口,绝不是小鱼那种啄一下的试探,而是一记猛烈的撞击,仿佛有人在水下用锤子狠狠砸了你的鱼竿。那一刻,你手里的G-CRAFT MOSS MS-1102-SR会瞬间弯成一张满弓,Stella SW 5000XG的泄力“吱吱”地尖叫起来,那声音,比任何交响乐都动听。
当然,只看探鱼器是纸上谈兵。水面上的信息同样重要。海鸟,是最好的向导。当看到成群的海鸥、燕鸥在一个地方盘旋、俯冲,别犹豫,一脚油门过去。那下面百分之九十有炸水,有成群的饵鱼被大鱼追赶到了水面。这种时候拼的就是速度和抛投的精准。你要把拟饵,我通常会用一颗银色的VIB或者JACKSON的Pin tail,用尽全力扔到鸟群的中心。饵一落水,甚至不用等它下沉,高速回收,马上就会被截口。那种狂暴的咬口,整条船的人都会跟着沸腾。
但鸟群不是天天有。更多时候,你需要观察更细微的东西。比如“流带”。两股不同流速或者不同方向的水流交汇,水面上会形成一条很明显的线,一边可能波涛汹 ઉ, 另一边却相对平静,线上还漂浮着一些泡沫和杂物。这条线,就是天然的“食物输送带”。我无数次在这条线上,用一枚小小的Jig Head挂着软虫,钓起过藏在下面的黑鲷。它们就贴着这条线下面,等着从上面掉下来的任何能吃的东西。
我把我最常去的几个钓点类型和目标鱼总结了一个简单的表,但这只是个框架,实际情况千变万化。
钓点结构特征 | 核心环境要素 | 主要目标鱼 | 推荐钓法/拟饵 | 我的个人诀窍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近岸礁石区/防波堤 | 白沫带、背流面 | 海鲈 (七星鲈), 黑鲷 | 沉水米诺 (Sinking Minnow), 德州钓组 | 一定要打在白沫里,鲈鱼喜欢浑水偷袭。 |
离岸深水暗礁 | 强劲的底层流、地形落差 | 石斑, 大体型真鲷 | Jigging (铁板), 活饵沉底 | 用200克以上的重型铁板快速敲底,然后猛抽,模仿垂死挣扎的鱼。 |
开阔海域饵鱼群 | 海鸟指引, 水面炸水 | 马鲛, 金枪鱼 (小), 牛港(GT) | Popper (波爬), Pencil (铅笔) | 抛投要过鱼群,让饵从它们头顶划过,激发追逐本能。搏鱼时必须顶住第一波冲刺。 |
潮流交汇处/海湾口 | 明显的流带、浑浊与清水交界 | 各种洄游性鱼类 | VIB, 旋转亮片 | 逆着流的方向慢收,让饵的震动频率和水流对抗,最能吸引鱼的注意。 |
还有风。风和流结合起来,情况就更复杂了。顶风抛投很累,但你的饵能被风浪带得更自然。顺风抛得远,但控线是个大问题,风会把你的PE线吹出一个巨大的弧度,让你根本感觉不到咬口。有经验的钓手,会利用侧风,让风把你的线带成一个弧形,然后你只需要轻轻抖动竿尖,就能让水下的拟饵做出非常诱人的“横移”漂浮姿态。这招对付警惕性高的海鲈,有时候是必杀技。
跑鱼是常事,空军也从不意外。我曾经在一个我认为完美的点位,守了整整一个上午。流速完美,结构完美,水色是那种迷人的蓝绿色,一切都符合教科书。但我换了十几种拟饵,从水面系换到沉底的软虫,愣是一口没有。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,我注意到船边有一只水母慢悠悠地飘过,又一只,又一只……我突然明白了,今天水里水母太多了,鱼可能早就被蜇得没胃口,或者吃水母吃饱了。
这就是选点。它不是一个能写在纸上的公式,而是一种综合了知识、经验、观察甚至是直觉的艺术。你得像个侦探,从潮汐、水流、地形、风浪、水色、鸟群这些线索里,一点点拼凑出鱼群可能的位置和状态。每一次出海,都是一次解谜。有时你猜对了,那种成就感,远比把鱼拉上船那一刻更让人沉醉。有时你猜错了,大海用一片寂静告诉你:“小子,你还嫩了点。”
所以别再问我要GPS点位了。给你我的点位,潮水不对,季节不对,天气不对,你去的可能只是个鱼的“无人区”。不如带上你的竿子,我推荐一把泛用性强的,比如DAIWA的LATEO系列,配一颗4000型的纺车轮,缠上1.5号的PE线,跟我出一次海。别说话,用心去看,去听,去感受。感受船底被水流推动的细微颤抖,闻到空气中不同区域咸腥味浓度的变化,看清水和浑水交界处那条模糊的线。慢慢的,你就不再是找一个“点”了,你是在“读”一片海。
那片海,会告诉你它所有的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