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有人问我,海钓怎么才能方便点?每次听到这话,我总想先递上一支烟,然后告诉他,这事儿问得就有点外行。大海捞针,图的就是个不方便。你要是想跟在自家鱼塘里捞鱼似的,那海钓的魂儿就丢了一大半。但话又说回来,我们追求的“不方便”,是跟大海和鱼的斗智斗勇,而不是出门像搬家,到了钓点手忙脚乱,最后鱼没钓着,人累得像条离水的狗。
所以,我理解的“方便”,不是偷懒,是效率,是把所有不必要的麻烦都在出门前干掉,让你到了海边,脑子里只剩下三件事:读懂潮水、找到标点、把鱼弄上来。
刚开始玩那会儿,我也走过弯路。后备箱里塞得满满当当,三个杆包,一个大号路亚箱,一个活饵箱,冰箱,折叠椅,恨不得把厨房都搬过去。结果呢?折腾半天安顿好,黄金窗口期早过了。现在我的理念很简单:一次出钓,只为一个核心目标。今天我就是要抽海鲈,那我就只带抽鲈子的家伙事儿。如果是想玩玩根钓搞搞黑鲷,那又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精简配置。
就拿我最常玩的岸投路亚来说吧。我的“方便”是从一根竿子开始的。我手里常年备着一根 G-CRAFT MOSS 1102,这根竿子被我叫做“老伙计”。它不便宜,但它能解决我百分之八十的岸投需求。从十几克的米诺到四十多克的VIB,它都能甩得舒舒服服,腰力又足,碰上十来斤的大家伙也敢跟它掰掰手腕。配一颗Shimano Twin Power 4000XG 的轮子,不大不小,出线顺滑,关键是耐操,被海浪拍过几次,回来冲冲淡水,照样嗷嗷叫。这就是我的第一个方便:一套信得过、覆盖面广的泛用装备,而不是一堆针对性极强却很少用到的“屠龙刀”。
线组更是如此。我见过太多新手,在岸边手忙脚乱地绑前导线,风一吹,PE线缠得跟鸟窝一样,心态先崩了。我的习惯是,在家里,开着空调唱着歌,就把几个线杯都缠好。主线用 PE线 1.5号,拉力足够,风阻又小。前导线我会在家里提前绑好十组左右,用小号的收线板缠好,每组一米五长,用的是 30磅的碳素前导线。到了钓点,如果挂底断了前导,我从包里摸出一组,花一分钟打个FG结(这个结必须在家里练到闭着眼睛都能打好),立刻就能继续战斗。这比你在礁石上,顶着海风,哆哆嗦嗦地从一大卷前导线上往下薅,效率高了不知道多少倍。
我的路亚包里,永远只有一个中号的路亚盒。里面分门别类,但绝不贪多。应对海鲈,我的铁律是:水面系、中层悬浮、底层搜索,每个类型只带两到三只我最信赖的饵。比如破晓时分水面平静,我会用 ima的Komomo SF-125 这类水面系米诺;流大了或者天黑了,就换上 Megabass的KAGELOU 124F 这种泳姿风骚的潜深米诺;如果需要远投搜索或者在深场作钓,几只不同克数的铁板VIB就是我的不二之选。颜色也就那几个:清晨和傍晚用自然的银色、沙丁鱼色;天色暗或者水浑浊,就上骚气的粉色或者红头白身。这就够了。饵不在多,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它的用法,以及在什么时机派它上场。
装备的方便是基础,真正的方便,来源于你对大海的理解。这东西没法速成,只能靠一次次出海,一次次空军,拿时间和油钱去换。怎么读懂潮水?别光看潮汐APP上那个最高点和最低点。你要看的是“流”。
我给你看个我手机备忘录里最简单的记录方式,比任何复杂的软件都好用:
时间 | 潮水状态 | 水流速度 | 个人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
04:30 | 开始涨潮 | 慢 | 天刚亮,小鱼开始活跃,适合用小克重饵探边。 |
06:00 | 涨半潮 | 中到快 | 黄金窗口!流速最快,大鱼开口几率最高! |
08:30 | 涨停(满潮) | 停滞 | “死水”时间,鱼口稀疏,可以休息或换钓点。 |
09:00 | 开始退潮 | 慢 | 第二个小窗口期,鱼会跟着退水移动。 |
11:30 | 退半潮 | 中到快 | 另一个黄金窗口! 寻找回流区和礁石背流面。 |
14:00 | 退停(干潮) | 停滞 | 标点完全暴露,观察地形的最佳时机,为下次做准备。 |
看明白了吗?真正的机会,往往就在涨潮和退潮中间那两三个小时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活水”时间。当水流开始加速,带着丰富的饵料冲击礁石、堤坝,那些躲在结构后面的掠食者才会出来“上班”。在“死水”时间傻乎乎地抛投,除了锻炼臂力,大概率就是喂海鸥。这就是认知的方便,它能让你把有限的体力和精力,精准地投入到最可能出鱼的时间段里。
记得有一次在舟山一个野礁,天还没亮我就摸上去了。同船来的几个小伙子,装备比我还亮骚,到了地方就开始“咣咣”地往外甩铁板,水花砸得震天响。我没急,点了根烟,坐在礁石上听。听什么?听浪拍打礁石的节奏。风不大,但你能感觉到水下的暗流开始加速,浪花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厚重、有力。我掐算着时间,等到潮水差不多涨到三分之一,天边泛起那种蓝紫色的晨光,我才不紧不慢地挂上一只银色的铅笔,轻轻地、贴着水面抛投到离礁石不远的一片暗流交汇处。
竿子都没收几圈,一个清晰无比的顿口,就像有人在水下狠狠拽了一下你的风筝线!扬竿!中鱼!G-CRAFT的竿身瞬间弯成一个漂亮的满月,轮子的泄力“吱吱”地尖叫起来。那一瞬间的肾上腺素飙升,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。那是一条接近一米的大七星鲈,在晨光下,它银色的身体和背上标志性的黑点闪闪发光。整个搏鱼过程持续了差不多五六分钟,我始终保持弓着竿子,利用腰力去消耗它的体力,而不是跟它硬碰硬。等那几个小伙子反应过来,羡慕地围过来时,我已经把鱼稳稳地抄上了岸。他们从天黑甩到天亮,手臂都酸了,一口没有。而我,只抛了不到十竿。
这就是我追求的“方便”。它不是简单的装备堆砌,也不是什么懒人秘籍。它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,是基于无数次实践和失败总结出的个人体系。它让你在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时,不再迷茫,不再手足无措。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,什么时候该等待;你知道你的哪一颗饵,能在特定的环境下,精准地送到鱼的嘴边。
这种方便,最终会内化成一种自信。当你的所有准备都已就绪,你站在礁石上,闻着咸腥的海风,感受着脚下潮水的涌动,你和这片大海之间,就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联结。你不再是一个入侵者,而是一个懂得倾听、懂得尊重的参与者。那时候,上不上鱼,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当然,能把它从海里请上来,那感觉,还是该死的痛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