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那种感觉吗?不是那种波涛万顷的壮阔,也不是大鱼洗鳃跳跃的刺激。就是那种低头,手指沾满海水的咸腥,夹杂着泥土和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海洋气息。然后,你看着手里那条——红虫。海钓,尤其是在咱们近海摸索底栖鱼,这东西简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宝。
说起这红虫怎么挂钩,听着简单,不就是一条虫子一个钩嘛。嘿,这里头的弯弯绕可多了去了。见过不少新手,拎着一把红虫,直接就往钩子上捅,跟穿串儿似的,一根钩子挂得跟个小拖把似的,然后抱怨怎么没鱼吃口。也有那小心翼翼的,只敢挂个头,结果呢,一下水就被小鱼啄得稀碎。这玩意儿,讲究的是个“活”字,或者说,是死中求活,让它在水里看起来既自然,又能最大限度地把钩尖藏好,同时还能把那股子对鱼有致命诱惑的味儿散出去。
我玩海钓有年头了,从最早蹲在码头玩手线,到后来背着装备四处跑,看过的潮水比吃的盐都多,也摸索出一套自己对付这红虫的“执念”。首先得说,红虫这东西分好多种,有那种细细长长的沙蚕,也有肥肥短短的管状红虫(学名叫疣吻沙蚕)。咱平时用的,多半是后者,肥嘟嘟的,体液丰富,腥味儿足。但这玩意儿也娇贵,一不小心就断了,或者挂上钩像个泄了气的气球。
我最常用的,也是屡试不爽的挂钩法,针对那种比较肥大的红虫,我喜欢用一种比较“狠”但也最有效的办法,我称之为“整条穿,留尾荡”。但这不是简单的穿过去。用的钩子,我偏爱那种钩柄略长,钩门适中,钩尖锐利且带倒刺的矶奴或者丸世钩,型号嘛,得看你目标鱼大小,但挂红虫,我一般不会用太大的,伊势尼或者千又的型号从 7号到12号 都可能会用到,主要看虫子和水流。为什么选这类钩型?矶奴和丸世钩的特点是钩条细,穿刺性好,对红虫这种软体饵伤害小一些,而且钩门形状有利于虫体保持相对的顺直。
具体操作,你得捏着红虫,不是随便捏,得捏紧它的头部,就是有嘴器那边。然后把钩尖对准它的头部,慢慢地、顺着它身体自然的纹理往里穿。重点来了,不是一捅到底,也不是从肚子随便哪个地方出来。你要让钩尖沿着它体腔中间穿进去,一直往里送,直到钩柄都快没入虫体里了,然后再找到一个合适的点,让钩尖从虫体侧面或者稍微靠腹部的地方穿出来。这个点很有讲究,不能离钩柄太近,要留出一段虫体在钩柄上。
穿出来后,调整一下,让整条红虫的主体部分都紧紧地贴合在钩柄和钩弯上,形成一个自然的弯曲。然后,关键中的关键是,让剩下的一小段尾巴,大概一指节或者两指节的长度,就那么耷拉着,自由地晃荡。
为啥这么挂?你想啊,红虫在水里,哪怕是被流冲刷,它也不是僵直一块。它自然的形态就是蠕动,尾巴会随着水流摆动。你把钩尖和大部分虫体固定在钩上,是怕它被小鱼一口闷了把钩子拉出来,或者被流冲散了。但你留着那截尾巴在外面晃,它就像一个活物的触角,在水里摆来摆去,散发出诱人的气味,又像一个诱饵的“活化剂”。鱼过来,特别是底栖鱼,它们习惯了在泥沙里拱来拱去,对这种在沙泥上方轻微摆动的东西特别敏感。它可能先是好奇地啄一下那截尾巴,一旦它真咬住了,顺势吸进去,大部分虫体连同藏在里面的钩子就全进去了。
而且,这样挂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相对于只挂头或者挂一团,它更耐得住小鱼的啄食。小鱼可能只会扯那截尾巴,不容易把整个虫体扯掉,主体的味道还在,大鱼来了依然有效。
当然,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“整条穿,留尾荡”。有时候,特别是流水比较急的时候,或者目标鱼是那种特别精口只敢啄的,我会用“头部重点”挂法。就是只取红虫靠头部比较肥大结实的一段,大概也就指头长,然后从断面穿进去,让钩尖从头部附近出来,露出钩尖。这种挂法相对简洁紧凑,在流里不容易散,也方便鱼一口吞。但这牺牲了一部分自然度和味道的扩散。
还有一种,如果虫子个体偏小,或者你就是想钓一些嘴特别小的鱼,比如某些小石斑或者杂鱼,可以试试“撮团儿挂”,就是把几条小红虫或者一条大虫子的几段,一起从中间部位钩进去,让它们在钩弯处形成一小团。这种挂法目标大,视觉效果好,但抛投不便,容易散,也不是我常用的。
所以大部分时候,我还是偏执于我的“整条穿,留尾荡”,因为它兼顾了自然度、耐用性和中鱼率。但前提是你得找得到好的红虫,那种饱满结实,有韧性的。软趴趴一碰就烂的,挂啥样都没用。
说起来,这挂钩只是第一步。光会挂钩,鱼也不会自己跳上来。一套合理的线组是感知那细微吃口的关键。主线我喜欢用PE线,磅数看钓场情况,一般1.0到2.0之间,因为它没有延展性,能最真实地把水下的情况,哪怕是鱼用嘴唇碰一下饵的轻微触感,都传到你的手上。然后接一段碳线前导,磅数比主线略高或者相当,长度个把米,碳线的耐磨性和在水里的隐蔽性很重要,特别是钓礁石边或者复杂底。子线通常用比前导细一两个号的碳线或者尼龙线,长度几十厘米到一米多,根据水流和鱼情调整。
钓红虫,特别是守底,你需要的是能感知细微信号的竿子。那种硬邦邦的远投竿就不太合适。我喜欢用稍微软一点,竿稍敏感的竿子,比如一些轻型矶竿或者鲈鱼竿,调性软硬适中,能抛动你那十几二十克的铅坠(或者更重看流速),又能清晰地传递水下的信号。轮子匹配就行,纺车轮,2500到4000型,要求出线顺畅,泄力灵敏。
抛出去,不是等就行了。你要绷紧线,但又不能绷得死死的,让饵能在水底随着水流轻微摆动。眼睛要盯着竿稍,那可是你的“眼睛”。红虫的吃口,特别是像沙光、 flounder (偏口鱼,比目鱼的一种)或者小鲈鱼,往往不是那种让你措手不及的猛拽。更像是一种酥酥麻麻的震颤,或者竿稍缓慢地被压弯一点点,然后又回弹,又压弯。这通常是鱼在试探,或者用嘴拱饵。
这时候,扬竿的时机至关重要。太早,鱼可能还没把钩吸进去;太晚,它可能已经把饵吐出来了。我的经验是,当你感觉到那种持续的、有力量的下压或者清晰的拉扯感时,果断而平稳地 提竿!不是大力抽,那样容易把鱼嘴撕裂,或者把红虫都拉烂了没中鱼。是顺着鱼拉扯的方向,把竿子稳稳地向上或者向侧面抬起,把线绷紧,靠竿子的韧性把钩尖刺入鱼嘴。
记不清有多少次了,就是靠着这一套,从一片貌似平静的沙滩或者码头边,摸出了不少漂亮的 flounder 和小鲈鱼。有一次,在退潮时分的沙滩上,水只到膝盖深,我用我那个老掉牙的矶竿,挂了一条肥红虫,就抛在离岸边不远的地方,感觉竿稍传来一股温柔但持续的下压,完全不是那种猛烈的冲击,心里咯噔一下,提竿!线绷紧了,竿子弯成了一张弓,那种沉甸甸、带着韵律的拉扯感从水底传来,我知道,不是挂底,是条好鱼!那条将近一斤的 flounder 拉出水面时,阳光照在它侧扁发亮的身体上,眼睛骨碌碌转,嘴里牢牢地含着那条只剩个头的红虫,还有露出一点点的钩尖。那一刻的满足感,比钓条大石斑都来劲。
当然,也有失手的时候。有时候是流水太急,红虫怎么挂都散;有时候是小鱼太多,饵根本到底不了;更多的时候,是自己不够耐心,或者对那一口“读”得不够准。钓鱼这东西,特别是用活饵,靠的是经验,是对水下世界的想象,对鱼习性的理解。你得去想,那条鱼,它为什么会来吃你的饵?它会怎么吃?你怎么才能让它更容易吃到藏着钩子的部分?
所以你看,简单一个“红虫怎么挂钩”,背后连着的是饵的特性、钩的选择、线组的搭配、竿子的感觉、水流的判断、鱼的习性,甚至还有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。不是标准化的操作指南,更像是你跟这条虫子、跟这片海、跟水底那条鱼之间的一场无声的交流。
别以为这些是小把戏。有时候,就因为你那条红虫挂得比别人的更自然一点点,或者钩尖藏得更到位一些,或者你读懂了那微弱的鱼口信号,就决定了你是空手而归,还是能带着几条鱼回家。钓鱼的乐趣,很多时候就在这些细节的打磨上,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“执念”里。那种把一条软趴趴的虫子,变成水下致命诱惑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享受。下次你拿起红虫,不妨想想这些,别急着往钩子上捅,先感觉一下它,再决定,怎么给它“穿上”这件能引鱼上钩的“外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