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来海钓竿怎么用,这事儿啊,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,更不是看几页说明书就能懂的。那玩意儿握在手里,跟个延伸出去的神经末梢似的,你得让它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,去感受水底下的世界。它不只是根竿子,是你在海上的另一双眼睛,另一只手。
我刚开始那会儿,懵懵懂懂的,觉得竿子嘛,不就那样?甩出去,收回来,等着鱼拉。后来吃的亏多了,线切了不知道多少回,眼看到嘴的鱼跑了不知多少条,才慢慢咂摸出点儿味道。这海钓竿的使用,里头学问大了去了。
首先得说说这 抛投。别以为就是抡圆了膀子甩。那叫瞎使劲。真正的 抛投,讲究一个巧劲和节奏。你得先让饵或者钓组带着竿稍往下压,把竿子的 腰力 蓄上。然后发力不是瞬间的,得是顺滑地、由身体带动手臂、最后力量传导到腕部和手指尖,像鞭子一样把力量“抽”出去。竿子弯弓,再瞬间回弹,靠的就是那股子劲儿。好的 抛投,力量是连续的,饵出去像离弦的箭,既远又准。尤其在岸边玩路亚,有时候标点就那么一小块儿水面,藏在礁石缝儿里或者某个流水交汇处,你得能把 拟饵 精准地送过去,差一点儿可能就没戏。侧投、反向投、水面低平投……不同场合用不同手法,这都得练,没别的捷径。我那根用了多年的 Daiwa Morethan Branzino EX AGS,那 投远能力 和 指向性 真是一绝,感觉力量全集中在竿尖,指哪打哪。当然,不是非得用顶级竿,关键是找到一根你用着顺手,能感觉到竿子发力的节奏。
控线,这才是真功夫。很多人抛出去就等着,那是大忌。线组一旦入水,就受到风、流、浪的影响。你得通过竿子的角度和收放线,让你的 拟饵 或者钓组保持在想要的状态。比如玩底钓,你得让铅坠保持接触到底,但又不能一直拖死,得感受到海底是泥沙、石头还是珊瑚,这都需要通过线传导到竿尖,再到你手里。玩路亚更是如此, 拟饵 的泳姿、下潜深度、撞击障碍物的感觉,全靠 控线 和 操作竿子 来实现。不同的 拟饵,比如 米诺、波爬、VIB、铁板,对应的 操作手法 不一样:抽、跳、匀收、快卷、慢拖、定层……竿子得配合手腕做各种频率和幅度的动作。有时候,鱼就吃你那个突然停顿一下的瞬间,或者那个不经意的颤抖。特别是钓 海鲈,它追饵很凶猛,但吃口可能很轻,就那么“笃”一下或者“嗡”一下,甚至感觉是线被水流带了一下,你需要高度的警觉和竿尖传递来的 敏锐信号。我喜欢用 PE线 配 碳线 Leader,PE线 没有延展性,信号传导非常清晰,水底哪怕一颗小石子都能感觉到。Leader嘛,防磨是第一位,而且有一定韧性,缓冲一下暴力瞬间。 Sunline SIGLON PE 加 TORAY Big Floor,这是我常用的搭配,皮实靠谱。磅数?看目标鱼和钓场环境,从 PE 1.5 到 PE 5.0 甚至更粗都有可能,Leader 磅数一般是 PE 主线的 1.5 到 2 倍。
然后就是 扬竿,也就是刺鱼。这一下看似简单,其实是瞬间判断和发力的结果。感觉鱼吃口了,不是条件反射式地猛抽。你得根据吃口的力量、信号的持续性来判断。轻口的鱼,比如 黑鲷,可能就轻轻点几下,或者把饵含在嘴里不动,这时候刺鱼得快、准,但力量不能过猛,容易拉豁鱼嘴。像 石斑、章红 这种,往往是势大力沉的一口,竿子瞬间被带弯,这时候 扬竿 得更坚决,利用竿子的 腰力 瞬间把钩尖送进鱼颚。角度也很重要,垂直向上扬竿比较通用,但有时候侧向扬竿更能利用竿子整体的力量。
中鱼了,好戏才开始。这叫做 搏鱼。这时候竿子弯成一张弓,轮子的卸力( Drag )开始唱歌。这不是你跟鱼“拔河”,那是外行的干法。是利用竿子的弹性和韧性,以及轮子的 泄力系统,去消耗鱼的体力,引导它往你希望的方向走。大鱼发力往外冲的时候,你得稳住竿子,让它保持足够的弯曲弧度,把力量卸掉,同时让轮子的卸力均匀出线。切忌竿子抬得太高跟鱼僵持,那样容易断竿或者切线。等鱼冲劲缓下来,或者感到它摇头晃脑想 洗鳃 ( 海鲈 特有技能,跃出水面甩头脱钩),得赶紧把竿尖压低,不给它借力的机会。然后就是 抽竿 和 摇轮 结合,抽竿(向上抬竿)把鱼往上带一段距离,然后顺势压下竿子,同时 快速摇轮 把抽上来的线收回来。重复这个过程,一点一点把鱼拽近。这个过程要感受鱼的力量变化,适时调整 泄力。有的 轮子 的 泄力 非常顺滑稳定,比如我那颗 Shimano Stella,无论是轻微调整还是瞬间爆发,都能给你细腻的回馈,这在搏大鱼的时候是救命稻草。鱼到近边了,如果下面有礁石或者障碍,得想办法把它拉离危险区。有时候需要冒险加大一点 泄力,或者用竿子强行改变它的方向。这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,也是最让人血脉贲张的环节。
当然,这些操作都得建立在 读懂潮水 和环境的基础上。什么时候涨潮,什么时候落潮,平潮是什么情况,急流是什么样子,这些都直接影响鱼的活跃时间和活动区域。我有个习惯,每次出钓前都要仔细研究潮汐表,对照着渔场地形图,心里大概有个谱:哪个时间段哪个 标点 可能会有鱼,鱼会怎么吃饵。风向、风力、浪高、水色甚至水温,这些细枝末节都能给你提示。水清如镜可能鱼警惕性高,带点浑浊可能更适合某些掠食性鱼。水温升高或降低,鱼可能就会往更深或更浅的地方去。这些都需要经验积累,在海上花的时间越多,你对这些自然信号的解读就越准确。
我还记得有一次,在一个很多人都觉得没鱼的 浅滩标点,风浪还不小。我没用常用的 米诺,而是换了个 铅笔饵,那种细细长长、没舌板的 拟饵。凭感觉判断,这风浪下,鱼可能躲在浪脚下伺机捕食,需要一个能在水皮上做动作、模拟小鱼挣扎的饵。我用竿子做着比较快的 颤动回收,让铅笔饵在水面划出Z字形水线,时不时停顿一下。就是在那停顿的一瞬间,“嘭”一声炸水!一尾漂亮的 海鲈 给我送上来了。当时那种感觉,不是钓到鱼的喜悦,更多的是策略成功、与鱼儿在自然环境中“对话”的成就感。
再比如玩 铁板,特别是深海 慢摇铁板 ( Slow Jigging )。竿子就更不是随便用的了。 慢摇竿 讲究一个 高弹性 和 韧性,你得通过竿子的 回弹力 去驱动 铁板 在水底做出各种复杂的翻滚、下坠、颤动动作。手上的操作和竿子的回弹要配合得丝丝入扣,让 铁板 活起来。不同的 铁板 重量、形状,不同的水深、流速,都需要调整你的 摇摆频率 和 幅度。那种感觉,就像用一根细长的探针在几百米深的水底跳舞。中鱼往往就在 铁板 下坠或者停顿的瞬间,竿子传递来的信号非常隐秘,可能就是本来规律的回弹突然停了,或者一个轻微的震动,这时候 扬竿 必须果断。用 Daiwa Catalina 配合 Daiwa Saltiga BJ 这种轻型 铁板竿轮组合,感知力一流,能清楚地“看见”水底发生的一切。
钓鱼这东西,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。别人的经验是参考,最终得走出自己的路子。竿子怎么用? 用心用脑,用手用身体,去感受它跟大海、跟鱼之间的奇妙联系。每一次抛投、每一次 控线、每一次 扬竿、每一次 搏鱼,都是一次学习,一次积累。别怕犯错,每个切线、跑鱼的故事,背后都藏着怎么更好地用好你手里那根竿子的秘密。有时候坐在船上或者礁石边,看着海面波光粼粼,听着轮子的 泄力 唱歌,手里握着那根弯成弧线的竿子,心里踏实极了。那不是征服,是一种融入,一种对话。这感觉,可比单纯“钓到鱼”要美妙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