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出海钓鱼

真要问我怎么出海钓鱼?呵,这问题问得,像问人怎么呼吸一样。这不是一两句话的事儿,它是一股子劲儿,是融在骨子里的东西。你说要写出来?得,那我就胡咧咧几句,听不听得进去,看你自个儿造化。

出海这事儿,首先得知道你想干嘛。是想搂着几斤重的家伙事儿,跟大物死磕?还是轻轻松松,玩玩波趴,看鱼儿炸水?目标鱼种不一样,你手里的家伙、玩的套路那是天差万别。别听人瞎忽悠一根竿子打天下,那是外行话。

拿我来说,近几年就偏爱那股子慢摇铁板(Slow Pitch Jigging)的闷骚劲儿。这不是说别的不好,重铅快速抽(High Pitch Jigging)自有它狂暴的美学,活饵船钓也有它稳妥的乐趣。但慢摇,它考究的是你对水下世界的想象,对饵的理解,对鱼吃口的捕捉。它像是在跟海底的鱼儿跳探戈,得柔中带刚,得有律动。

玩慢摇,装备得讲究。竿子不能硬邦邦的,得有腰有尾。像我用的这根Xzoga Taka-ji EX,调性就合我心意。它不是那种死弹的,回弹是柔和而持续的,能把铁板的动作通过竿稍准确传递下去,同时在鱼咬上的瞬间,又能迅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。轮子?那必须是高齿比的,收线速度快,才能在有限的下落时间里做出更丰富的动作。我一般就盯着Shimano Ocea Jigger或者Daiwa Saltiga IC这类带计数器的,知道饵在多深,心里踏实。型号嘛,1500或2000型差不多,线容量和摇速都适合。

线组是关键中的关键。主线我通常用PE线,四编或八编都行,关键要顺滑,比如YGK G-Soul Super Jigman X8,磅数一般是1.5号到2.5号,看水深和流速。前面必须接碳素前导线(Fluorocarbon Leader),抗磨、隐形,这是常识。前导线的选择得比主线磅数高不少,比如主线2号(约30磅),前导我至少上40磅甚至50磅。连接方式?FG结,练熟了去,别偷懒用快挂,关键时刻掉链子能让你后悔到吐血。

铁板呢?种类繁多,颜色各异。但不是越花哨越好。水深、流速、目标鱼,这些都决定了你该用什么板子。长条形(Long Jig)下落快,适合深场或者流急的地方,也更容易做出大范围的摆动;叶片形(Leaf Jig)或者不对称形(Asymmetrical Jig)下落慢,晃动幅度大,适合相对浅水或者龟毛的鱼。克数更是学问,新手就记住一点:能用轻的尽量用轻的,轻板动作更自然,更能“骗”到鱼,但前提是得能到底!流大、水深你非要用个50克的,那就别玩了。颜色我没啥特别执念,蓝色、粉色、银色是基础色,但有时候鱼就认那个橙黄底带夜光的,谁知道呢?多带几种总是没错的。钩子?别省钱!好的慢摇专用钩(Assist Hook),像Decoy DJ-79或者BKK SF系列的,锋利度、强度、钩门角度都有讲究,直接关系到中鱼率和不跑鱼。

说到技巧,抛投当然有,但船钓慢摇很多时候是直接放线到底。关键在于“读懂潮水”“读懂水底”。潮汐表得看,涨潮退潮什么时候流最大,什么时候是死水,心里得有数。流大不代表没口,有时候大流冲上来的结构区,鱼就藏在那儿等着捡漏。水底啥情况?通过探鱼器看,更要靠手感!铁板到底那一瞬间,那种“咚”的一下,然后竿稍的回弹,是硬底还是软泥?是礁石还是沙地?是平坦还是有坡度?这些信息都会通过线、通过竿子传到你手里。得用心去感觉,去描绘水下的地图。

然后就是“控线”“抖饵”。线不能松松垮垮的,得保持一定的张力,不是拉紧,是那种“绷而不紧”的状态,鱼哪怕是轻轻碰一下,你也能感觉到。抖饵的动作,真没法用文字说清楚,它不是机械地往上抽。是一次上扬,一次下落,一次停顿,再来一次轻微的抖动…每一个动作都得模拟受伤小鱼或者虾蟹的逃窜、挣扎、或者漫不经心的游弋。频率、幅度、停顿时间,全得根据鱼情、水流、甚至天气来调整。有时候,就是那个别人都不用的“三连跳加一次长落”,或者那个看起来像“喝醉酒一样的乱抖”,突然就来鱼了。

“吃口”这事儿,对新手是道坎儿。慢摇的口,很多时候不像重铅那样给你个硬邦邦的顿口。它可能就是竿稍一个轻微的下点,或者线突然松了一下,再或者是手里传来一股子“黏黏糊糊”的感觉,像挂到底但又不一样。这全靠经验,靠你无数次挂底、无数次错失机会积累出来的直觉。一旦你心里喊出“来事儿了!”,就得“扬竿”!不是使劲往上抡,慢摇竿腰软,抡没用。是顺着鱼拉的方向,绷紧线,迅速且有力地向上、向后带一下,同时收紧泄力,让钩子牢牢扎进鱼嘴。

“搏鱼”更是力气活加技术活。中鱼了,鱼肯定要“闷头往下钻”,往结构里窜,往外跑。这时候轮子的泄力就太重要了,得提前调好,既要能阻止鱼硬闯,又不能让线绷断。那泄力“滋滋滋”往外走线的声音,对老手来说是音乐,对新手可能就是心跳加速的警报。别跟鱼硬拔河,那是找断线。得跟着鱼的节奏来,鱼猛冲你就放线,鱼停了或者劲儿小了,你就赶紧“摇轮收线”,同时“控竿”,把竿子扬起来,用竿子的腰力去牵制它,而不是用手臂的力量。竿子弯弓到极限,就保持住那个角度,别再往上抬,容易断竿。利用船的移动、利用水流,慢慢把鱼从水底牵起来。看到鱼影了,别放松,很多鱼都是到了水面附近才开始“洗鳃”或者“做最后的挣扎”,这时候跑鱼最可惜。抄网或者搭钩(看鱼种大小),动作要利索、准确,一击必中。

我记得有一次,在福建某个外海礁点,水深六七十米,流贼大。船长说今天够呛。我硬着头皮,换上300克的长条夜光铁板,加粗了前导,咬牙往下放。到底了,感觉是硬底,而且起伏不小。我就在底附近,做那种很小的、贴着底的“碎抖”,加偶尔一个“小跳”。抖了半天,手都酸了,没动静。正当我准备换板子的时候,突然就感觉到手里传来一个非常轻微、几乎不可察觉的“咯噔”。不是挂底,是那种带弹性的阻滞。我心里一凛,轻带了一下竿稍,没有。但我没松懈,屏住呼吸,保持着那种绷而不紧的状态。一两秒后,那个感觉又来了,这次稍微清晰一点。我猛地向后上方带竿,同时手摇轮子收紧余线!瞬间,竿子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拽弯!轮子的泄力开始“尖叫”!那鱼,劲儿大得真是,感觉要把我拽下海。经过差不多十分钟的拉锯,手都快卷毛了,一条将近三十斤的石斑(Grouper)被我提了上来。浑身都是那种暗红加斑点,眼睛像两颗玻璃球,漂亮极了。当时甲板上所有人都惊了。那一口,就是凭着无数次的体验才能抓住的。

出海钓鱼,不止是技术,还有跟大自然打交道。风向、浪高、水色,甚至天上的云彩,都能告诉你一些东西。风浪太大,硬出海是玩命;水色浑浊得跟酱油似的,大多数鱼是不爱开口的;水温突然变化,鱼群可能就迁徙了。这些都得看,得琢磨。

别想着每次出海都能爆护,那是扯淡。更多时候是空军,或者钓几条小鱼回家。但那股子为了一个未知的可能,在大海上乘风破浪的感觉;那种全神贯注,等待水下那一瞬间反馈的感觉;那种搏鱼时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;那种成功将一条漂亮的鱼请上船的成就感,以及最后把它放回海里(如果不是食用鱼或者没到尺寸)时的那份敬畏…这些加起来,才是海钓真正的魅力。

所以,怎么出海钓鱼?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片蓝色,是不是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,去失败,去摸索。如果你准备好了,那就去吧。找个靠谱的船,带上基本的装备,跟着船长或者有经验的人先学着。别怕问,别怕犯错。大海会教会你一切,只要你心存敬畏,愿意倾听。

怎么出海钓鱼插图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