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鱼排那地方,嘿,看着乱糟糟的,水底下可比岸边热闹多了。腥味儿?有。油污?也免不了。但你知道吗,真正的硬货,有时候就藏在那一堆缠缠绕绕的下面。新手一来,可能觉得随便拿根竿子就行。错了!在鱼排,尤其是有年头的鱼排,结构复杂得要命,水下暗流也多变,没点儿讲究,就是送装备给龙王爷,顺便气得自己想跳海。
我这几年,基本算是泡在鱼排边儿了。从最开始啥都不懂光挂底,到现在大概能摸清点门道,也是交了不少学费。要问我鱼排怎么钓?简单说就是两点: 了解你的战场 和 硬碰硬的准备。
先说装备,这是基础,也是很多新手犯糊涂的地方。你拿根软趴趴的溪流竿想在鱼排边上拉条三五斤的石斑?开玩笑呢!那玩意儿一发力就往桩子底下钻,线一蹭就切,竿子没腰力根本拽不住。所以我第一件要说的装备就是竿子。我偏爱那些调性偏硬、腰力足的竿子,比如我常用的这根 DAIWA LABRAX AGS 106M,虽然标着是岸抛竿,但那碳布技术和导环设计,让它传递信号敏感,中鱼后的瞬间爆发力,能让你在鱼还没反应过来钻结构前,就把它顶住。另一类就是更偏向筏钓或者短一些的矶竿,比如 Gamakatsu 的チヌ竿 系列里那些腰身硬挺的型号,五米左右,够长操作,又不至于太笨重。用这类竿子,你得适应在局促空间里 抛投 或者 定点下放。
轮子呢,要求就是顺滑、泄力稳定,关键是得耐操。海水腐蚀性强,再加上你可能经常需要暴力收线防止鱼钻结构,轮子内部的齿轮和轴承得给力。我个人比较信赖 SHIMANO 的 STELLA 或者 DAIWA 的 SALTIGA,别嫌贵,那是真的能让你少操心,关键时刻不掉链子。当然,性价比高一些的比如 SHIMANO 的 Stradic SW 或者 DAIWA 的 BG SW 也是不错的选择,但记住,轴承越多、密封性越好的,通常更适合海水。轮子的大小,我一般根据目标鱼和线组配,常用的有 4000型 到 6000型,保证一定的容线量。
线组在鱼排这地方,就是你的生命线。主线我基本都用 PE线,因为强度高、没有延展性,信号传递直接。磅数看你主攻多大的鱼,但记住,宁粗勿细。我一般用到 2号 到 4号 的PE线。重点来了: 前导线。在鱼排这种地方,前导线必须是 碳线,而且要够磅数,够耐磨!碳线不像尼龙线那么容易被结构磨损,它的抗切割性强很多。我常用的碳线磅数在 30磅 到 60磅 之间,具体看目标鱼和水下结构复杂程度。前导线长度不用太长,一米到两米足够了,连接主线和前导线我用 FG结,这是目前公认连接PE和碳线最牢固的结。别偷懒学那些简单的结,中大鱼跑了,你会后悔死。
饵料方面,鱼排边儿的鱼吃口很杂。路亚的话, 软饵加铅头钩 是我的首选。特别是模仿小鱼或者虾的,颜色嘛,清澈水用自然色(青背白肚、透明带闪片),浑水或者阴天用亮色(荧光绿、橙色)或者深色(紫色、黑色)。铅头钩的克重,根据水深、流速和你想要的下沉速度来调整,10克到30克都是常用范围。有时候也会用 小型铁板,特别是垂直下放的时候,选那种重心靠后、下沉快的,到底后轻微 抽动 几下,模拟受伤小鱼抽搐的样子。当然,如果允许用活饵或者死饵,那效果可能更直接,比如小虾、沙蚕、活的小杂鱼或者切块的鱿鱼,挂上单钩或者串钩,沉到底或者悬浮在水层中,效果杠杠的。
核心操作技巧,在鱼排这儿,无非就是 找点、 下饵、 控线 和 搏鱼。
找点:鱼排看似一堆,但鱼不会随便待。它们喜欢藏在阴影里,比如网箱底部、桩子根部、或者那些长期堆积垃圾和附着物的地方。这些地方往往有更复杂的结构,藏身处多,食物也更容易聚集。你要做的就是观察,看哪里水色不对劲,哪里有小鱼跳跃,哪里靠近航道或者有暗流经过。有时候看似不起眼的桩子,底部可能就是个石斑窝。
下饵:路亚的话, 抛投 要精准,尽量靠近你判断的藏鱼点,但又要避免直接挂到结构上。如果垂直钓,就找到点后 定点下放,感受铅到底的感觉,然后轻微抬高一点,让饵悬浮在离底几十厘米或者一米左右,避免直接挂底,又能吸引底层鱼。
控线:这是鱼排钓的关键之一。无论抛投还是垂直,你都要尽量让线组保持紧绷或者在你的控制范围里。线组松垮了,一来你感受不到鱼的咬口(顿口 或轻微的啄食感),二来一旦中鱼,松弛的线很容易在结构上磨断。垂直钓尤其要注意,流大或者船晃动,线会斜,你需要通过放线或收线来调整,尽量让饵保持在你想要的水层和位置。
搏鱼:中鱼瞬间,尤其是石斑、红友这种喜欢钻洞的鱼,第一反应就是往它们熟悉的安全区——结构里冲。这时候你不能犹豫,必须是 暴力提竿,然后绷紧线,尽量把鱼的头抬起来,把它从结构边缘 硬拔 出来。这个过程,竿子的腰力、轮子的顺滑泄力和线组的强度缺一不可。别指望慢慢溜,时间长了它肯定找到缝隙钻进去,然后就等着切线吧。溜到开阔水域了,再根据鱼的大小和冲劲调整泄力,慢慢耗。
环境的解读,特别重要。 读懂潮水 是最基本的,活水鱼开口,死潮基本没戏。涨潮和退潮,哪个时段鱼更活跃?这跟你所在的具体海域有关,需要经验积累。一般来说,潮水开始流动或者接近满潮/干潮前后的一个小时,是比较好的窗口期。风向和浪高也影响巨大,风大会影响 抛投 精度和船的稳定性(如果船钓)。浪太大,能见度低,鱼可能也不太愿意出来活动。水色呢,清澈的水鱼更警觉,你得用更自然的饵、更细腻的手法;浑水能见度差,鱼可能靠侧线感知,亮色或者震动大的饵可能效果更好。
分享个我的“秘诀”吧,其实也不算秘诀,就是多年的经验。在鱼排钓鱼,我喜欢找那些“脏”地方。不是指油污,而是指结构最复杂、附着物最多、看起来最不好下钩的地方。那些地方往往才是大鱼的老巢。我甚至会用一些稍微大号、更能抗磨损的铅头钩和软饵,牺牲一点点中鱼率,去赌那个大货。还有,多观察鱼排上的人或者养殖户的活动,有时候他们的投喂或者日常操作,也会短暂影响鱼的聚集和活性。
跑鱼的遗憾,那是刻在心上的。有回儿一个下午连着在同一个桩子边儿切了三条大家伙,那感觉别提多窝火了。明明感觉磅数够了,竿子也顶到位了,结果线还是在结构上“滋啦”一下断了。回去琢磨半天,发现是前导线的材质或者绑结细节出了问题。所以说, 细节决定成败,尤其是在鱼排这种地方。
当然,鱼排钓法很多,有人喜欢在上面架海竿守着,一根筋钓底。那也是一种玩法,目标鱼可能更偏向底栖的大鱼。但我更享受路亚那种主动出击、寻找攻击窗口的感觉,竿不离手,感知水下的变化。那种 顿口 传来的瞬间电流感,是会上瘾的。
钓鱼这事儿,说白了就是在跟自然打交道。你投入了时间、精力,去理解鱼的习性,去读懂大海的脾气,去钻研装备和技巧。鱼排只是大海给我们提供的一个特别的“教室”,里面有挑战,有惊喜,有遗憾,也有无数让你着迷的瞬间。海风拂面,浪花拍打着脚下的船舷或者礁石,手里握着竿子,全神贯注地感受着水下的一切。那种感觉,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能体会的。 下次潮水对了,再去试试那根新入的 西马诺 STELLA C5000XG 配上 YGK G-soul Super Jigger X8 2.5号线,听说那个泄力出线顺得像丝,搏鱼感觉肯定不一样。嘿,想想就来劲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