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头,刚玩海钓,以为跟河里塘里一样,随便拿根杆子,绑个钩子,甩出去等就行了。结果呢?要不是空军,要不是连杆带线都被鱼生生拽走,甚至直接把我的廉价竿给折断了。大海这脾气,可不是你岸上想当然的事儿。它有自己的潮汐涨落,有你看不到的暗流涌动,底下藏着的东西,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和充满力量。海钓怎么用?呵,这可不是简单地“使用”装备,这是门学问,是跟大海斗智斗勇,也是跟自己耐性和经验较劲的过程。
说起装备,我的那套老伙计,跟了我可有些年头了。不是说多金贵,但用顺手了,感觉就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。主力的路亚竿是一根迪佳的海鹰,长度2米7,ML调性。很多人觉得钓大海得上H调、XH调那种“棍子”,才降得住大鱼。话是没错,但 coastal game(近岸作战),尤其是追鲈鱼、马鲛、小GT这些,ML调性的腰力真的太舒服了。它能把米诺、铅笔这些轻量到中等重量的拟饵送得很远,抛投的精准度也高。最要命的是,它能把水下的一切细微信号,包括鱼的哪怕一次轻微的试探性触碰,都清晰地传递到你握竿的手里。那种感觉,就像鱼在水下用摩斯密码跟你对话,你得听懂它的语言。配的是个禧玛诺的斯特拉 4000型纺车轮,咬牙入的,真心不后悔。那泄力顺滑得,大鱼狂冲的时候,吱吱吱的响声听着让人肾上腺素飙升,线往外跑得均匀稳定,不会一下卡死一下松掉,这对消耗鱼的体力、保护线组至关重要。线组呢,我基本固定用PE 1.5号主线,颜色亮一点好观察。前面必须接一段碳氟前导线,磅数看情况,常规用30磅,如果底下结构复杂或者目标鱼牙口锋利,比如钓石斑或者鲷类,会用到40甚至50磅。别小看这前导线,透明度高,鱼不容易看到,耐磨性强,能扛住礁石和鱼牙的摩擦。线结也很关键,PE线和前导线连接的FG结,必须练到闭着眼都能打好,而且要拉力十足,不然关键时刻给你断了,哭都没地方哭。
海钓怎么使用,这问题其实拆开了讲,是很多环节。首先就是抛投。别以为就是抡圆了胳膊扔出去,这里面学问大了。你得看风,看流,看你想把饵送到哪个具体的点。有时候,风大,得用侧抛,压低弹道,让饵像个小炮弹一样贴着水面飞过去,减少风的影响。有时候,想打远,得用过头抛,把竿子满弓的能量完全释放出去。饵的落点尤其关键,可能就差那么一两米,有鱼没鱼。比如钓礁石边,饵就得贴着礁边落水,甚至打到礁石上弹下去,模仿小鱼小虾掉落。入水后呢?控线!这东西比抛投还难琢磨。线在水里不是直的,水流会推它,风会吹它,船会漂。你得手指搭在线上,感受水的力量,感受饵在水下摆动、下沉或者上浮的状态。线不能太松,太松了感觉不到鱼讯,也扬竿不中鱼。更不能太紧,太紧饵的泳姿就不自然,跟个死东西似的,鱼才不咬。那根线,就是你的眼睛,你的耳朵,让你“看”到“听”到水下正在发生什么。特别是在有流的地方,线会形成一个大大的弧形,你得通过控线,比如适时地收线或者放线,甚至调整船的位置,来尽量让饵在你的目标区域和深度里活动。
扬竿——这是最激动人心,也最考验反应和经验的时刻。不同的鱼,吃口完全不一样。像鲈鱼、海鲢这些掠食性鱼类,追饵凶猛,吃口通常很干脆,砰一下,竿稍猛地被拽下去,甚至感觉竿子要脱手。这时候你得毫不犹豫,大力、快速地向上或者侧后方扬竿,把钩尖深深地打进鱼嘴的硬骨头里。但有些鱼,比如黑鲷、真鲷,就比较贼,它们可能只是轻轻地用嘴啄一下,或者含着饵不动,这时候手上传来的感觉可能只是线突然轻了,或者竿稍轻微地点了一下。这时候你得全神贯注,手感优先,不能光看竿稍。一旦确认是鱼,扬竿的力量和角度得恰到好处,既要打穿鱼嘴,又不能太暴力导致撕裂或者断线。很多时候跑鱼,不是因为鱼太大,而是扬竿的时机或者力量不对。
中鱼了,就进入搏鱼阶段。这才是海钓真正的魅力所在,是力量、耐心和技巧的较量。我记得有一次在舟山群岛的一个外礁,用20克的亮片,底层抽动。突然,竿子猛地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拉弯,泄力瞬间尖叫起来!那股力量大得吓人,鱼疯狂地往深处冲,往礁石缝里钻。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绷紧,控竿角度要对,把竿子的弹性发挥到极致,顶住它的第一波冲刺。同时,得观察鱼的走向,不能让它进了障碍物。如果鱼头往石头方向去了,你得拼命地把竿子往反方向牵引,利用竿子的腰力把鱼别回来。轮子的泄力这时候就是救命的,一定要提前调整好,它应该能在鱼发力狂冲时均匀出线,消耗鱼的体力,同时给你留有余地,不至于瞬间断线。鱼冲一波,你顶住,等它劲儿小了,立刻摇轮收线,一点点把鱼拉上来。这个过程得有耐心,不能急,不能硬拔,硬碰硬肯定是你输。它冲,你放;它停,你收。反复几个回合,直到鱼的力气被消耗得差不多,不再能疯狂地拉线。那次跟那条大石斑僵持了近十分钟,手都快抽筋了,轮子也烫得厉害,最后终于看到它翻着肚皮被牵引到水面,足有十二三斤,金黄的豹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那一刻的成就感和疲惫感混杂在一起,整个人都是颤抖的,但心里甭提多痛快了。
当然,光有装备和技巧还不够,海钓更重要的,是读懂大海。潮水就是大海的脉搏,它告诉你在什么时间、什么地方鱼最活跃。通常来说,涨潮和落潮的活水时段是最佳的钓鱼时机,这时候水流带来食物,鱼会出来觅食。但具体是涨潮好还是落潮好,得看具体钓点和目标鱼。有些地方,满潮或者干潮的平静时段反而有惊喜。读懂潮汐表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得看现场的流速和流向,甚至海水的颜色和温度。清水、浑水,暖流、寒流,都会直接影响鱼的分布和活性。风向风力也很重要,顺风有利于抛投,但如果风浪太大,可能影响船的定位和钓组的稳定性。逆风抛投困难,但有时候能把远处的鱼吹到近岸。找钓点也是门大学问,礁石区、流沟、沉船、人工鱼礁,这些地方是鱼类天然的聚集地,但不是每个礁盘都有鱼,得看水深、流速、底下的结构。有时候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地方,可能就是鱼窝。这都是靠经验一点点积累的。
要说什么秘诀……硬要说的话,我觉得是‘变’和‘忍’。海钓环境千变万化,没有任何一种钓法、任何一种饵是万能的。今天这饵爆钓,明天可能就没口了。你得根据水情、鱼情、天气,不断地调整饵的类型(米诺不行换波趴,波趴不行试试铁板或者软虫)、泳姿(快抽、慢摇、停顿、晃饵)、钓棚(水面、中层、底层)。别死脑筋。‘忍’呢,就是得有耐心。海钓不像塘钓,下去就有口。有时候守了一天,风吹日晒,浪打船晃,一口没有,心里那个烦躁啊。但你得忍,得坚持。大海不是你的鱼塘,它有自己的规律。可能就差那么一个潮头,就差那么一阵风,鱼群就来了。很多时候,大鱼往往是在你快要放弃的时候出现的。
跟那些玩浮漂、看星漂的岸钓老哥们比,我觉得路亚海钓更像是一种主动的狩猎。你不是坐在那儿等,你得去寻找,去引诱,去挑逗。它要求你不断地抛投、抽动、感受、判断。体力消耗大,但精神更集中。不像他们那种守株待兔的悠闲。各有各的乐趣吧,但我就好这一口。那种在一片看似空旷的海域,凭着手里的家伙什儿,凭着对水情、鱼情的理解,把一条藏在深处的大鱼“骗”出来,搏鱼过程惊心动魄,最终降服它,那种成就感,真的是会上瘾的。
海钓怎么用?用到最后,你用的不仅仅是那些昂贵的渔具,更是你的眼睛去观察水面的变化,用你的耳朵去听海浪和风的声音,用你的手去感受水流和鱼讯,用你的脑子去分析和判断,用你的心去体会大海的呼吸和节拍。那些鱼竿、渔轮、鱼线,不过是你与这片广阔而神秘的蓝色世界连接的介质罢了。所以啊,别光顾着看参数、学动作,多去感受,多去琢磨,多吃点亏。大海很大,它会教会你一切的,只要你愿意投入,愿意学着跟它共舞。而当一条漂亮的目标鱼被你征服,在甲板上闪耀着磷光的时候,你会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。那感觉,嘿嘿,过来人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