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礁石上,腥咸的海风扑面而来,带着浪花拍打的湿气,心里那股劲儿就起来了。海钓这事儿,真不是拿根竿子随便甩甩就行,尤其想钓到点像样的家伙,从准备到下竿,环环相扣,哪一环节打折扣,都可能功亏一篑。别人问我海钓怎么弄,我说得看你玩啥。今天咱就聊聊从岸边用路亚 (lure fishing)铁板搞点事情,比如那狡猾的海鲈鱼 (seabass),或者窜劲儿十足的马鲛鱼 (mackerel),甚至是藏在水底的石斑鱼 (grouper)。这不是一套死板的说明书,是我这些年踩过的坑、摸索出的那点儿心得。
首先,家伙事儿得选对。岸边玩路亚,尤其需要远投 (long cast),还得对付可能的大物,所以竿子不能含糊。我的心头好是长度在 9 到 11 英尺(差不多 2.7 米到 3.3 米)的海鲈竿 (seabass rod)或者专门的岸抛竿 (shore casting rod)。这长度够你把铁板 (metal jig)送得老远,覆盖更广的水域。调性 (action)我偏爱 M 到 MH (Medium to Medium Heavy),甚至 H (Heavy)。M调的竿子相对软一点,应对中小型鱼的手感好,也能缓冲大鱼的第一次爆发;但要是在流大或者目标鱼个体偏大的地方,MH或H就更给力,竿子腰力 (backbone)足,刺鱼 (setting hook)更有力,控鱼 (fighting fish)时也不至于被鱼牵着鼻子走。比如我最近常用的一根,就是大和的Labrax AGS系列,那叫一个轻巧灵敏,AGS导环 (AGS guides)传导的信号特别清晰,水下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能感觉到。这竿子兼顾了抛投性能和操作手感,是我近岸路亚的利器。
轮子,配合这竿子,我通常会选择 纺车轮 (spinning reel)。尺寸嘛,禧玛诺 (Shimano)的话,我喜欢用 C5000 或 6000 型号;如果是达瓦 (Daiwa),那基本就是 4000 或 5000 型号。别选太小的,一来收线速度慢,不方便操作需要快速收线的铁板;二来线容量 (line capacity)不够,万一中大鱼出线 (line out)太多就危险了;最关键的是,大型号轮子的刹车力 (drag force)更大,这对控制大鱼至关重要。想象一下,一条鲈鱼在水底拼命往礁石缝里钻,或者马鲛像鱼雷一样狂奔,没个十公斤以上的有效刹车力,根本按不住。轮子的齿速比 (gear ratio),高齿比 (high gear)(比如 6.0:1 或更高)收线快,操作快速晃饵 (fast retrieve)效率高;低齿比 (low gear)(比如 4.8:1 左右)则力量大,搏鱼时更省力。我是个偏爱主动操作的人,所以高齿比轮子用得多些,但偶尔也备一个低齿比的应对特定情况。
线组,这是海钓里我最抠细节的地方。主线我一律用PE线 (braided line),因为它线径细 (thin diameter)、强度高 (high strength)、无延展性 (zero stretch),信号传导那个直接,鱼一碰饵,手上传来的感觉就像被电了一下。磅数根据目标鱼和钓场环境来选,岸边路亚鲈鱼,PE线 2号到 3号 (around 20-30lb test)就够了;如果奔着GT或者大石斑去,5号 (50lb)甚至8号 (80lb)都不嫌粗。线我通常用日本原丝的品牌,比如YGK或者sunline,它们的圆度 (roundness)和光滑度 (smoothness)更好,抛投更顺畅,也不容易起毛。主线和前导线 (leader line)的连接,我只信赖FG结 (FG knot),虽然打起来麻烦点,但它是公认的结节强度最高的连接方法,能最大程度保留PE线的拉力。
前导线 (leader line)的选择也很讲究。我一般用氟碳线 (fluorocarbon line),它耐磨 (abrasion resistance)、切水性好 (sinks well),而且水下隐形 (invisible underwater)。磅数要比主线高一点,比如主线 2号PE,前导线我可能会用 30LB 到 40LB 的氟碳线。长度的话,差不多一到两米,太长影响抛投过导环,太短起不到缓冲和耐磨的作用。前导线的选择要结合钓场标点 (fishing spot)的复杂程度,要是礁石密布,前导线磅数就得往上提,长度也可以适当加长,以防线被石头割断。
拟饵 (lure)的选择是海钓路亚最有趣也是最烧脑的部分。铁板 (metal jig)是岸抛的主力。它的种类太多了:长形窄体 (long body)的适合快速抽动模仿逃窜的鱼;短胖形 (short fat)的落水速度快,晃饵 (jigging)时动作更夸张;中心配重 (center weighted)的适合慢摇 (slow jigging),模拟受伤或觅食的小鱼。克重则要根据水深 (depth)、流速 (current speed)和竿子的饵重范围 (lure weight rating)来决定。比如我常去的那个礁头,退潮时水流急,我得用 40 克甚至 60 克 的铁板才能快速到底探底 (probing bottom);涨潮水流慢,可能 20 克到 30 克 就够了。有时候鱼活性不高,我就换落水姿态 (falling action)更自然的慢摇铁板 (slow jigging jig),或者试试波爬 (popper)、米诺 (minnow)之类的硬饵 (hard lure),它们在水面或水下模拟小鱼游动,对鲈鱼这种习惯在水层或水面捕食的鱼效果奇好。
钩子!再好的铁板,没个锋利的钩子也白搭。铁板常用单钩 (single hook)配辅助钩 (assist hook)。辅助钩绑在铁板头部,通常是大力马 (dyneema)或凯夫拉 (kevlar)材质的钩绳 (hook line)连着钩子,它能在铁板下落或晃动时提供更高的中鱼率。单钩则可以加在铁板尾部。钩子的尺寸要和铁板以及目标鱼的嘴型匹配。我通常会选择防锈性能好 (corrosion resistant)、钩尖锋利 (sharp point)、钩条粗壮 (strong hook shank)的钩子品牌,比如卡玛库 (Gamakatsu)或者Owner。钩尖的锋利度,每次出钓前我都会用指甲盖试一下,不滑不溜,一触即粘才行。
说起来轻松,实际下场子是另一回事。装备只是基础,怎么用才是本事。抛投可不是甩出去就行,要讲究力度和角度,争取抛投距离 (casting distance)最大化,同时也要控制落点,避开障碍物 (structure)。铁板沉到水层 (water column)或者底部 (bottom)后,就开始操作拟饵。提、收、顿、晃,这些动作组合起来,让铁板在水里“活”起来,模仿小鱼逃窜、觅食或者受伤抽搐的样子。不同的鱼情,不同的水层,需要的操作手法 (jigging technique)都不一样。鲈鱼可能喜欢在水的中下层 (mid to lower water column)追饵,马鲛通常在中上层截杀。你要不停地尝试、感受。
读懂潮水 (reading the tide)和水流 (current)是海钓的必修课。潮汐带来的水流变化 (current change)会影响鱼的活性和藏身位置。涨潮 (rising tide)和退潮 (falling tide)的潮头 (tide head)或潮尾 (tide tail)往往是鱼儿最活跃的索饵时段。水流会带着食物,鱼也会逆流埋伏在流道 (current channel)边缘或者障碍物后方伺机捕食。观察水流的速度 (speed)、方向 (direction),结合潮汐表 (tide chart),判断鱼可能在哪儿,这是经验的积累,没有捷径。
中鱼那一刻,那种感觉简直是海钓的灵魂。手上传来清晰的“咚”或者“哒哒”几下,接着就是一股大力往下一拽,线杯 (spool)开始疯狂出线,刹车 (drag)发出“滋滋”的叫声,竿子瞬间弯成一张弓。这时候不能慌,扬竿刺鱼要果断有力,确保钩子牢牢扎进鱼嘴。然后就是紧张刺激的搏鱼过程。用竿子的腰力去顶住鱼的冲刺,利用轮子的刹车消耗鱼的体力。大鱼可能会反复冲刺,每一次都要小心应对,观察鱼线的角度 (line angle),如果它朝着礁石或者其他障碍物去,得赶紧提竿 (lift rod)、侧向牵引 (side pulling),想办法把它拉离危险区域。整个过程肾上腺素狂飙,直到鱼翻白被抄网 (landing net)或者控鱼器 (lip gripper)捞上岸,那口气才能松下来。
失败是常事,跑鱼、挂底、断线,我都经历过。有一次中了一条大石斑,几十米PE线瞬间出线,以为稳了,结果它一下钻进了水底的暗礁 (submerged reef),线直接被磨断,只剩下竿子的颤抖和心里的叹息。那之后我再也不敢忽视前导线的耐磨性和刹车的及时调整。每一次跑鱼,都是一次学习,让你下一次知道该怎么避免。
海钓,不光是钓鱼,是和大海的一种对话。是感受它的广阔、它的变幻莫测,也是挑战自我、磨练心性的过程。装备的每一次升级,技巧的每一次精进,都是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份对话。看着铁板在阳光下闪耀着被抛向远方,感受着PE线传来的水底每一丝信息,期待着那突如其来的强烈顿口,这就是岸边路亚带给我的全部乐趣。它复杂、它充满挑战,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搏弈,才让人欲罢不能。下次出海,你试试按我说的这套家伙事儿和思路搞搞看,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。
适合水深/流速 | 推荐铁板克重范围 |
---|---|
浅水 (<5m), 水流缓 | 10g – 20g |
中等水深 (5-15m), 水流中等 | 20g – 40g |
深水 (>15m) 或 水流急 | 40g – 80g 甚至更高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