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钓这玩意儿,怎么弄?说白了,就是你跟大海,跟里头那些长鳞的、有鳍的家伙,过招。听起来简单,真玩进去,门道多着呢,而且永远没个头,永远有新的东西让你着迷,也永远有新的鱼让你栽跟头。不是甩根线下去等着就行,那叫守株待兔,海里潮水可不等你。
我接触海钓这些年,从码头边甩小亮片找小鲈鱼,到坐船出海跟几十斤的大家伙较劲,一路走来,感觉就像认识了一个脾气捉摸不透的老朋友——大海。它高兴了,送你个爆箱;它不高兴,连个鱼毛都不给你看,还可能甩你一脸浪。
要说“怎么弄”,首先得知道你想“弄”什么。岸边?船上?路亚(Lure fishing,用假饵)还是传统饵钓?这差别可大了去了。我现在主要玩路亚多些,尤其喜欢岸边抛投找鲈鱼、马鲛,或者坐小船去礁石区轻铁板找石斑、红甘。今儿就 mostly 聊聊这块儿吧。
装备是基础,但不是全部。可没对的装备,你连入场券都没有。鱼竿,这得是跟你想钓的鱼、用的饵、钓的环境匹配的。岸抛嘛,我偏爱长点的,比如2.7米到3.3米这个范围,调性得是 MH (Medium Heavy) 甚至 H (Heavy),腰力要足,才能把饵送出去远,也才能搏鱼时顶得住鱼的第一波冲刺。我手里有根达瓦的某款Shore Spartan系列,MH调性,感觉挺顺手的,韧性好,不震手。船上呢,铁板竿就短多了,比如1.8米左右的,追求是能有效晃饵(Jigging),还得轻巧点,不然晃一天胳膊真废了,力量集中在中下段,硬邦邦的,扬竿刺鱼时钩门才能穿透力足。
纺车轮是路亚的标配。对抗海鱼,泄力(Drag)性能是命根子。必须顺畅,不能卡顿,不然大鱼一发力瞬间断线哭都没地方哭。尺寸得跟竿子配,岸抛常用4000到6000型,容量得够,万一中大鱼能有足够的线让它跑。船上铁板可能用到8000型甚至更大的,取决于目标鱼种和水深。禧玛诺的Stella或者Twin Power,或者达瓦的Saltiga,那是终极梦想,但入门用用禧玛诺的Stradic或者Nasci,达瓦的Calida什么的,也足够玩很久了。关键是维护,海钓回来,轮子必须清水冲洗干净,轴承滴油,盐水腐蚀性太强了。
鱼线。主线现在都是PE线的天下了。优点是同等拉力下线径细,抛投远,而且几乎没有延展性,信号传递直接,再小的口也能传到手上传到竿尖。岸抛鲈鱼我常用2号到3号PE,拉力大概30-50磅。船上玩铁板,根据水深和鱼大小,可能用到4号、6号甚至8号PE。PE线前面必须接前导线,一般用碳素线(Fluorocarbon)。碳素线耐磨、切水性好、水下隐形效果好。前导线磅数要比主线高一点点,或者差不多,比如2号PE配30-40磅碳素前导。连接方法?我只信FG结,麻烦点,但结节强度是公认最高的,别跟我说别的结,FG结练好了,关键时刻不掉链子。这个结的绑法,网上视频一大堆,自己多练练,熟能生巧。
拟饵(Lure),这是个深不见底的坑。种类太多了:
米诺(Minnow):模仿小鱼,直泳或通过抽停、小幅度抽动(twitching)让它左右摆动、下潜上浮。不同的米诺有不同的泳姿和泳层,比如沉水米诺(Sinking)和浮水米诺(Floating),还有悬浮米诺(Suspending)。
波趴(Popper):水面系,通过大力度抽竿制造“噗噗”的水花和声音,吸引水下掠食鱼攻击。看水面炸水那种感觉,太刺激了!
铅笔(Pencil):水面系,需要手法,通过小幅度、有节奏的抽动竿尖让它在水面做出“Z”字形的左右摆动,俗称“遛狗(Walking the Dog)”。
VIB:带震动的沉水饵,抛出去沉到指定泳层后匀速收线,它会高频率震动,吸引鱼。
铁板(Jig):金属块,靠重量快速下沉到底或指定水层,通过晃饵手法让它在水下模拟受伤或逃窜的小鱼。手法就多了去了:快速抽(Speed Jigging)、慢摇(Slow Jigging)、小抽等等,不同的晃法吸引不同的鱼,也跟铁板本身的形状设计有关。
什么时候用什么饵?这个真得读懂潮水、读懂环境,甚至要读懂鱼的心情。举个例子,水面有小鱼被追赶炸水,或者水不是很深(几米),能见度不错,用波趴或水面系铅笔可能效率奇高。水深点,或者鱼在底层,或者流水比较急,沉水米诺或VIB就更合适。船钓深场找大鱼,铁板是主力。
鱼钩!别小看它。拟饵原配的钩子很多时候强度不够,或者不够锋利。中大鱼时,一个软弱的钩子分分钟拉直给你看。鲈鱼、马鲛之类的,我习惯把三本钩换成强度更高的,比如OWNER ST-46或ST-56。铁板钩一般用单钩,刺穿力更集中,也减少挂底,尺寸根据铁板大小和目标鱼嘴型来。锋利度太重要了,买回来就得用指甲试试,不行就得磨,或者直接换。钩尖钝了,中鱼率起码降一半。
实际操作呢?抛投看似简单,要做到远、准、轻柔(不惊鱼),得练。利用竿子的弹性,加上身体的协调发力,像甩鞭子一样,而不是死劲儿抡。控线更是一门学问,收线速度快慢、有没有加抽停、晃饵的手法、感应鱼讯,全靠手上的感觉和眼睛的观察。线不能太松,太松了鱼咬一口你都不知道,也刺不中。但也不能太紧,太紧了拟饵动作不自然,也容易惊鱼。保持一个能随时感觉到线上动态的张力,这个度自己体会。
读懂潮水是我认为海钓最重要的技巧之一,甚至超过手法。潮汐的涨落、流水的方向和速度,决定了鱼在哪里觅食、在哪里休息。死水一片通常鱼口不好,有流水的区域往往是标点。尤其是暗礁、岬角、涵洞口、桥墩、海草区这些地方,水流经过时会形成漩涡或缓流区,小鱼躲,大鱼就在旁边等着伏击。看潮汐表、观察现场水流、听钓友经验,这些都是必须做的。
我记得有回,在一个熟悉的礁石角,平时涨潮时鱼口才好。那天退潮,流特别急,水色也浑。很多人都收竿了,我觉得不对劲,这么大的流水,按理说鱼应该在流边休息或者找个背流的地方躲着等吃的。我换了个克重更大的沉水米诺,瞄着流水最急的边上,往缓流区切进去抛。结果就在那个大家都放弃的时间段,连中三条大鲈鱼,都是躲在同一个暗流区的。那次经历让我更坚信,死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行,自己得读懂当下环境的信号。
扬竿刺鱼,感觉就像触电一样。PE线不延展,鱼咬一口传导极快。手上一股瞬间的顿挫,或者感觉线被什么东西“含”了一下,再或者竿尖突然向下一点,甚至有时候就是感觉线上“不对劲”了。别犹豫,大力扬竿!方向往侧上方扫,力量要集中且瞬间爆发。刺晚了鱼可能吐饵,力量小了钩子刺不穿鱼嘴硬的部分。
搏鱼的过程,是力与巧的结合。鱼中钩后第一反应往往是往结构里钻或者往深海里逃。这时候就考验竿子的腰力、轮子的泄力和你的判断了。竿子保持弯弓,利用竿子的弹性卸力,别硬拔。轮子的泄力要调到能出线但不至于让鱼瞬间把线拉光。鱼往左跑你竿子往右带,往右跑你往左带,改变它的方向,消耗它的体力。最怕的是鱼往礁石里钻,一旦磨到线,碳素前导再耐磨也顶不住几次。这时候只能靠运气或者瞬间加大泄力让它自己出来,但这风险很大。所以中鱼后第一时间要把它带离危险区域。鱼的每一次挣扎、每一次发力,都能通过竿子和线清晰地传到手上,那股搏鱼的劲儿,会上瘾。
当然,海钓不是每次都成功。无数次顶着风浪,抛了一整天,一个口没有,空军回家,这太正常了。也有被大鱼瞬间切线,眼看着它带着你的昂贵拟饵扬长而去,那种沮丧劲儿。但这些失败,都是下次成功的垫脚石。每次空军都在想,是不是标点错了?是不是饵不对?是不是手法有问题?下次怎么改进?这个琢磨、学习的过程,本身就是乐趣。
有时候,海钓不仅仅是钓鱼。清晨或者傍晚,站在礁石上,海风吹着,闻着那股子咸腥味儿,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,看着阳光把海面照得波光粼粼。那种感觉,是逃离城市喧嚣的一种方式。即使没钓到鱼,对着大海抛投的动作本身,就带着一种仪式感,一种释放。
不同钓法、不同鱼种,技巧千差万别。比如船钓铁板,晃饵的手法就太多流派,什么“快抽”、“慢摇”、“复合晃法”,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和适用的鱼种。红甘这玩意儿力气巨大,中钩后就像台小马达,一路往深海冲,搏鱼过程刺激到爆炸。石斑呢,更像个倔强的壮汉,中钩后第一时间就是往它老窝礁洞里钻,如果你没在它钻洞前拦住它,基本就掰了。针对这些特性,装备和手法都要调整。
海钓的秘诀?如果硬要说有,我觉得不是某个神饵,不是某个特定标点(好标点人多,竞争大),也不是某个复杂手法。真正的秘诀,是你对海的理解、对鱼习性的了解,以及你愿意花时间去观察、去学习、去适应。加上一点点运气。别光听网上说,自己去试,去错,去琢磨,找到适合你的那套玩法。
总结一下我个人的海钓“怎么弄”的核心:
1. 选对匹配你目标的装备,但不过分迷信天价;
2. 练好抛投和控线(晃饵)基本功;
3. 花大力气去读懂潮水、水流、地形,判断鱼可能在哪里;
4. 扬竿要果断,搏鱼要耐心且灵活;
5. 最重要的是,享受过程,享受跟大海打交道的每一次经历,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。
海钓,就是这么个折腾人的事儿。一旦陷进去,估计这辈子都上不来了。而且,大海这么大,鱼种这么多,你永远有新的目标,新的挑战。怎么弄?就是这么一直弄下去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