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上混了这么些年,见过风浪,熬过酷暑,也钓过几条像样的家伙。但说实话,有时候让我觉得最头疼、最容易出幺蛾子的,反而不是什么巨物搏杀,反而是这些线组上的小玩意儿。特别是这太空豆,看着不起眼,可真要较起劲儿来,它能让你哭,也能让你笑开花。今儿个就聊聊这小东西,特别是怎么把它妥帖地请上线,这里头可有门道。
很多新手啊,一来就问什么竿子好、什么轮子牛,这都对,是基础。但线组,尤其是这些配件的搭配和安装,才是能不能顺利作钓、信号能不能有效传递、鱼能不能稳稳上来的关键。太空豆这玩意儿,看着像个橡皮豆子,作用大了去了。它能固定你的浮漂座、铅皮座,在滑漂钓法里更是用来设定钓棚深度的“定海神针”。甚至有时候,我在玩一些沉底活饵或者轻矶钓的时候,也会用它来做个缓冲或者限位。
那这太空豆到底怎么穿呢?别笑,这看似简单的事儿,里头有学问。市面上卖的太空豆,通常是几颗串在一个小铁丝或者塑料圈上。拿起来一看,一头有个小环,线就是从这环里穿过去。标准的穿法,是把你的主线,记住是主线啊,从那个小环里穿过去。然后,把太空豆推到铁丝或者塑料圈的另一端,它会慢慢收紧,卡住线。这时候,你需要另一只手捏住太空豆的本体,轻轻地、匀速地往上撸,让它沿着主线滑动。
这里头第一个坑就来了:很多人猴急,或者没经验,撸的时候用指甲抠,或者使蛮力。这太空豆本来就是橡胶或者硅胶做的,你指甲一抠,或者速度太快摩擦力太大,直接就把线表皮给伤了。特别是尼龙线,本来就有弹性,这么一折腾,内部结构就可能受损,埋下断线的隐患。PE线更怕刮擦,虽然强力,但表皮一旦受伤,就像一件好衣服被勾了个丝,看着不明显,真遇到大拉力,说断就断。所以,穿太空豆的时候,手指要干净,动作要轻柔,就像给姑娘梳辫子一样,顺着来。
我跟你说个老办法,虽然土点,但管用。穿之前,用嘴含一下太空豆那头儿,或者蘸点水,甚至用专门的线油、凡士林抹一丢丢在要穿的位置,让线和太空豆之间有个润滑。别小看这一步,能有效减少摩擦,保护线。撸的时候,感觉有点涩,别硬来,稍微往回退一点,再轻轻往前推。宁可慢点,也别伤了线。
还有一种穿法,特别是穿那种很小的、软的太空豆,或者线比较粗的时候,传统的办法不太好使。这时候可以试试用穿线器,或者更土点,找个细铜丝或者硬塑料丝,对折一下,把主线头放在对折处,然后把铜丝/塑料丝的小环穿过太空豆的小铁丝/塑料圈,再把太空豆推到铜丝/塑料丝上。接着拉住铜丝/塑料丝的两端,让主线被带着穿过太空豆。这个办法适合那些手不稳或者眼神不太好的人。
说到太空豆的选择,这也不是随便拿一个就行的。市面上主流的是橡胶太空豆和硅胶太空豆。橡胶的通常比较硬,摩擦力大,固定力强,但容易伤线,特别是那种便宜货,毛边多。硅胶的相对软一些,对线温柔,顺滑度好,不容易伤线,但固定力可能稍微弱点,特别是在粗线或者需要承受较大冲击力(比如搏大鱼时)的情况下,硅胶豆可能会有轻微位移。我的经验是,一般情况下,选择硅胶豆更稳妥,对线损小。但如果你玩重矶或者目标鱼体型特别大、中鱼瞬间冲击力极强,而且需要太空豆绝对不能位移来保护子线或者八字环,那可能得考虑质量好的橡胶豆,但一定注意穿的时候加倍小心。
尺寸也是关键。太空豆都有个适用线径范围,比如S、M、L号。你用2号PE线,非要上个L号的太空豆,那肯定卡不住,或者干脆撸不上去。用8号尼龙线,你上个S号的,穿都穿不进去。所以,根据你的主线磅数和类型,选对尺寸是第一步。一般来说,包装上都会注明适用线号,照着买错不了。但我个人有个小“执念”,就是宁可稍微紧一点,也不要太松。太松了,中鱼一顿,漂座或者铅皮座就跑位了,钓棚就不准了,甚至影响信号传递。所以,我通常会选那个适用线号范围的下限或者中间偏下一点点的型号。比如我用3号尼龙线,我会看看S号和M号的适用范围,如果S号写着适用1-3号,M号写着2-5号,我可能会倾向于选S号,感觉它对3号线更“专一”,卡得更牢。当然,这纯属个人经验和感觉,没有绝对科学依据,就是个心理安慰。
那太空豆在线组里怎么用才最体现它的价值呢?最典型的就是浮游矶钓里的半游动或者全游动线组。半游动的话,你用阿波或者立漂,太空豆就用来固定浮漂座。通常是漂座上面一颗,下面一颗,把漂座死死卡住。这上面的那颗,在半游动线组里,是用来设定钓棚深度上限的,下面那颗是限位用的。有时候为了防止子线缠绕主线,特别是用长子线比如5米子线的时候,会在主线跟八字环连接处上面再加一颗小太空豆,起到一个缓冲和阻挡作用,让八字环不会直接撞击到主线的线结或者水中、潮受。这个细节很多新手容易忽略,但处理好了,能大大减少线组的麻烦。
在滑漂钓法里,太空豆更是灵魂。大水深的地方,用固定漂,抛投困难,而且调漂麻烦。滑漂就舒服多了,阿波或者立漂直接套在线上,漂座上下各用一颗太空豆固定。上面那颗太空豆(我们常叫它“上限豆”),你是可以上下移动来调整钓棚的。比如水深15米,你想钓10米深,上限豆就设在离钩10米的位置。抛投出去,饵带着水中、潮受或者铅坠迅速下沉,线组穿过漂座,直到上限豆卡住漂座,这时候浮漂到位立起来,钓棚就定在了10米。中鱼后,鱼被拉上来,上限豆可以直接穿过竿稍环收进轮子里,这样鱼就到了子线长度可以抄鱼的范围,不像固定漂那么受限。但滑漂的太空豆要求就更高了,它得能顺畅地穿过你鱼竿上所有的导环,特别是竿稍环,还得有足够的固定力,不能跑位。所以滑漂用的太空豆通常比较小巧光滑。我用光威的矶钓竿,竿稍环比较细,搭配的滑漂豆就得选那种特别小、特别软的。
再说说我的“秘诀”或者说“执念”吧。我特别看重太空豆的“新鲜度”。一包太空豆打开用了几次,剩下的我宁可收好,下次再开包新的用在关键线组上。为啥?因为太空豆暴露在空气里,受潮、氧化,橡胶或硅胶的性能会下降,变硬、变脆、失去弹性,固定力就差了,也更容易伤线。特别是那种常年在海边潮湿环境下的,更是如此。所以,每次出钓前检查线组,如果太空豆看起来有点发白、发硬,或者有毛刺,我二话不说就换新的。这东西又不贵,几块钱一包,别省这小钱,关键时刻掉链子,一条好鱼就没了。
我记得有一次,在舟山附近一个小岛上玩矶钓,目标是黑鲷。那天潮水流速有点快,我用的半游动线组,伽马卡兹阿波加潮受,主线是4号尼龙,子线2.5号碳线,钩子是伽马卡兹黑鲷钩。钓棚设在大概8米的样子。连着上了几条鱼,漂座上面的太空豆可能因为摩擦或者本身有点老化,开始轻微位移,钓棚就不准了。当时没在意,觉得也就偏差一点点。结果有几次非常谨慎的吃口,提竿不是没中就是中鱼一下就脱钩。旁边老李看我折腾半天没啥动静,过来一看,指着我那颗上限豆说:“你看你这豆子,跑位了。鱼在哪个层你没找准啊。” 赶紧换了颗新的,重新设好钓棚,没一会儿,一个漂亮顿口,提竿,中了!那力道,跟之前跑掉的明显不一样,稳稳当当上来一条斤级黑鲷。从那以后,我对太空豆这小东西就格外上心,把它列入了出钓必备检查清单的头一项。别小看它,它可是连接你和鱼之间信号传递和力量传导的重要一环。
总之啊,海钓这事儿,就是无数个小细节堆砌起来的。竿子再好,轮子再顺,线再贵,如果线组上的小配件没处理好,就像跑马拉松鞋带松了,迟早要出问题。太空豆,这个不起眼的小豆子,就是这些细节里头非常重要的一个。选对型号,穿的时候温柔点,勤检查勤更换,它能让你省不少心,也能让你更精准地找到鱼,把它们请上来。下次出海,收拾装备的时候,别忘了好好看看你的太空豆,把它伺候好了,它才能在水下给你争气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