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虫这东西,别瞅着它小小一条,软趴趴的,真把海里的那些精明鬼儿(尤其是礁石边的黑鲷,那真是老奸巨猾)给请上来,它能耐可大着呢。你以为随便从渔具店拎一盒,往冰箱里一塞,出海拎上就齐活了?哪儿是那么回事!养红虫,养得好不好,那是真本事,直接关系到你那天是爆钓上鱼,还是望着大海骂娘。我跟你说,就这虫子,都能养出花儿来,养出学问来。
我刚入行那会儿,啥也不懂,虫子扔保温箱里,随便倒点水就以为能活。结果呢?一下午下去,虫子不是烂成一堆,就是跟没睡醒似的,软绵绵的,挂钩上一点精气神都没有。鱼呢?鬼影子都见不着。后来跟着个老渔民出海,那老家伙,一身晒得跟铁皮似的,话不多,但看虫子那眼神,跟看自己孙子似的。我瞧他倒腾虫子,那叫一个小心翼翼,才知道,这红虫,得伺候着。
首先是水。养红虫的水,绝不能用自来水。那自来水里的氯气,对虫子来说就是剧毒。得用海水,最好是原汤化原食,哪儿钓就在哪儿附近打点水。但是,问题来了,你不可能随时都去海边打水吧?尤其是住市区,出海前才去拿虫子的。所以,我现在的法子是,买回来的当天,先用渔具店带回来的原海水养着。如果量大,或者想多养几天,我会去附近的码头,找那些水质相对干净、流通好的地方,打一大桶水回来备着。这水回来,不能直接用,得沉淀一下,或者用增氧泵打几个小时,把水里的杂质和有害物质挥发掉一部分。讲究点的,用反渗透净水器过滤过的淡水,按一定比例兑海水晶配人工海水,也能应急,但效果总觉得差点意思,虫子的那个“劲儿”似乎没那么足。
容器也重要。别用那种密封得死死的塑料盒。虫子也得透气!我一般用底部带沥水孔的塑料盘,上面铺一层湿润的旧报纸或者无纺布,把虫子均匀铺开,上面再盖一层湿报纸。然后把这个盘子放在一个底部稍有积水(也就几毫米深,保证湿度但不泡着虫子)的另一个容器里。这样既能保持湿度,又能让虫子呼吸,多余的水也能沥下去,不至于泡烂。
温度,这是要命的。红虫这东西,怕热。夏天温度一高,它们就跟煮饺子似的,没一会儿就蔫了,然后就发黑、发臭。所以,低温保存是关键。我一般是把养虫子的容器放在冰箱的保鲜层,温度大概设定在4-8摄氏度。注意,是保鲜层,不是冷冻层!冻了就彻底完了。如果不在家,比如在外地钓,或者船上,那就得靠保温箱加冰。这冰可不是随便扔的。冰块不能直接接触虫子,会在局部造成过低温度。我会把冰块放在塑料袋里扎紧,或者用冰排/冰袋,然后放在容器侧面或顶部,让冷气慢慢渗透。有时候也会在底部的积水里放几块小冰块,让水温降下来,但得控制量,水温太低虫子也不精神。
多久换一次水?这取决于温度和虫子的密度。夏天,温度高,虫子多,可能一天就得换一次湿报纸和底水。冬天,温度低,虫子消耗慢,可能两三天换一次也行。换水的时候,把旧的湿报纸扔掉,把底部的积水倒掉,清洗一下容器底部,再换上新的、同样温度的海水或人工海水,铺上新的湿报纸。清洗虫子本身就别了,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折腾。
喂食?有人说红虫可以喂养,比如喂点鱼粉啥的。我个人实践下来,觉得没啥必要。渔具店卖的红虫,本身就是捕捞或者养殖出来的,里面已经含有一定的营养。短期内(比如一周内)用掉的话,保持水分、温度和透气性,让它活着、精神着比喂它吃东西重要多了。喂不好,反而容易污染水质,加速腐烂。
还有个独家秘诀,听着可能有点玄乎,但我感觉有用——别把所有虫子都放一个盒子里。我会根据每次出钓的量,分装到几个小盒里。一来避免一盒虫子全军覆没,二来,临出钓前拿出来的那份,可以稍微让它回回温,别太冰。太冰的虫子挂钩上,刚入水可能没那么快活跃起来。分装也能避免密度过大,减少相互挤压造成的死亡。
养好了的红虫,啥样?颜色是那种健康的、带点透明感的鲜红色,不是发暗发黑。拿起来,摸着皮实、有韧性,不是一碰就烂。放在手心,会不停地蠕动、翻腾,像有使不完的劲儿。这种虫子,你往钩尖一挂,甚至不用完全把钩藏在里面,它在水里拼命扭动,那妖娆的姿态,对鱼来说就是致命诱惑。
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,初冬,风有点大,浪也挺急。目标是鲈鱼和黑鲷,钓点在一片有着暗礁和少量海草的滩涂边缘。那天我带的虫子,就是精心伺候了三天的,个个精神饱满。用的是一套轻盈的矶钓竿,型号是大矶的某个老款,1.5号的主线,1.0号的碳素子线,配伽玛卡兹的千又钩,型号大概是3号。因为水深也就三四米,我用浮漂钓组,浮漂调到刚好能把子线和钩饵带到底,让虫子在水底随波晃动。抛投距离不需要太远,大约二三十米,主要找暗礁边缘和水下有沙石交界的地方。
抛竿下去,耐心地控线,让线组不被回流带得太快。突然,浮漂一个轻微的点动,然后是短暂的停顿,接着“噌”地一下下沉加速!心里一激灵,扬竿!手里瞬间传来一股沉甸甸的拉力,鱼竿漂亮的弯成一张弓,鱼轮开始“吱吱”地出线。我知道,遇上硬货了。这感觉,真实、有力、肾上腺素狂飙!来回几个回合的搏鱼,控线节奏不敢乱,既要顶住它向礁石里钻,又不能硬拉切线。最终,一条近两斤的黑鲷被我请上岸。它那嘴唇上,赫然挂着我那条活蹦乱跳的红虫,尾巴还在微微扭动。那一刻,觉得之前花在伺候虫子上的时间,值了!
对比之下,有几次懒了,或者应急买了盒虫子就直奔钓场,虫子蔫了吧唧的。同样的水情,同样的钓点,同样的钓法,鱼讯却少得可怜,即便有,也多半是小鱼闹钩,正经鱼根本不给面子。
所以啊,别小看“养”虫子这回事。它不是钓鱼的全部,但它是你递给目标鱼的第一张“名片”。这张名片鲜活、诱人,鱼儿才愿意来跟你打招呼。把活饵伺候好了,体现的是一个钓鱼人对细节的追求,对自然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渔获负责的态度。路亚有路亚的抛投、控饵技巧,饵钓有饵钓的打窝、看漂、选饵的学问。而养好红虫,就是饵钓里选饵之后,让饵料发挥最大诱惑力的基础。这就像练武功,基本功扎实了,招式才能使得出彩。别总想着搏鱼的刺激,往前看看,看看你的饵料,看看你是不是把这最基础的一步给糊弄过去了。这海钓啊,它磨人,也教人,教会你耐心,教会你敬畏,更教会你,细节,决定一切。下次出海,你带的虫子,是不是还活蹦乱跳着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