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我说,这海里头的活儿,什么花里胡哨的拟饵,有时候真不如一条新鲜的小鱿鱼来得实在。尤其是我常去的那片礁区,水深、流急,底下结构复杂,大鱼都是藏在暗处的。你抛个亮片下去,运气好能蒙到几口,但真想找那些压场的大家伙,活饵或者处理得当的死饵,永远是我的首选,而小鱿鱼,就是这饵料库里的一张王牌。
为什么是小鱿鱼?你看它在水里的那个劲儿,软乎乎的,带点弹性,颜色呢,虽然离水就变,但那股子海腥味儿,还有它本身的蛋白质,对鱼来说简直是致命诱惑。特别是那些肉食性的海鱼,比如黑鲷、红友(火焰笛鲷)、石斑,甚至有时候连贪嘴的牛港(巨型鯵鱼)都抵挡不住。它们天生就捕食这些软体动物,这就是口粮,没啥可怀疑的。
拿最小号那种,巴掌大,甚至更小的,手指头那么长的小鱿鱼来说,这个尺寸刚刚好,不会让小鱼光顾着撕咬而破坏饵体,又能让大鱼一口吞下,或者至少能让它产生强烈的攻击欲望。新鲜是王道,刚钓上来或者市场里活蹦乱跳的最好。如果用冻货,那得是速冻保鲜好的,解冻的时候别用淡水泡,海水或者自然缓慢解冻,尽量保持那个“鲜”劲儿。有时候,我会把冻鱿鱼稍微放血,或者干脆用刀尖在身体上划两道,不是为了放血,是让它自身的腥味儿更浓郁地散发出来,勾引那些藏在深处的大家伙。
挂法这东西,看你怎么玩儿,看你钓什么鱼,更看你当时的海况和水层。最简单粗暴的一种,也是我用得最多的,就是直接一个大号的丸世钩或者千又钩,从鱿鱼的头部,也就是两个眼睛中间的位置,穿过去。穿的时候要小心,别把脑子弄烂了,钩尖露出来一点点就行。这种挂法,抛投的时候不容易掉,鱿鱼在水里也能保持一个相对自然的姿态,被流带着晃晃悠悠的,像刚死没多久的样子,很能骗鱼。这种适合在流不太急,或者船钓定点抛投的时候用。我的装备通常是两米四到两米七的MH调性船竿,配一颗禧玛诺或者达瓦的4000-6000型纺车轮,主线用PE三号,前导线至少是碳素的40磅。为什么是碳素?因为它耐磨,海底礁石多,普通尼龙线蹭两下就废了,碳素能扛不少。而且碳素线在水里的折射率低,不容易被鱼发现。
另一种挂法,适用于需要鱿鱼更“活泼”一点,比如玩儿漂流钓或者缓速拖钓的时候。这时候,我会用一个单钩或者双钩串联。单钩的话,钩尖穿过鱿鱼的尾部(胴体最尖的那头),让钩子顺着鱿鱼身体的方向藏好,只露一点点钩尖。这样鱿鱼是头朝下,尾巴挂着线,在水里拖动或者漂流的时候,会有一个自然的游动姿态。双钩串联呢,通常是一个钩挂尾部,另一个钩或者一个小号三本钩轻轻地挂在鱿鱼身体中段。这样保证一旦有鱼攻击身体任何位置,都有较高的中鱼率。这个就需要更精细的操作,比如我常用的轻型船钓竿,ML或者M调性,配3000型的轮子,主线PE一号或一点五号,前导线碳素20-30磅。钓组可以加上一个小铅头,让鱿鱼在一定深度缓慢下沉,或者配合浮漂控制泳层。这种挂法,尤其适合钓黄鳍鲷、鲈鱼这类口比较轻的鱼。
还有更讲究的,比如用来钓大石斑或者GT这种掠食者。这时候小鱿鱼可能不够看了,得用更大的,但小鱿鱼也有它的用法。我会用一个重铅,搭配钢丝前导(防咬切),然后用一颗大号的加强型单钩,从鱿鱼头部穿过。整个钓组放到底,然后通过船的晃动或者人手轻轻提动,让鱿鱼在海底的结构边上“跳舞”。这读懂探鱼器、了解海底结构就成了关键。知道哪儿有大石头、哪儿有深沟,就把鱿鱼送过去,耐心等。那一口,往往不是轻轻的,是那种蛮横的、把你竿子一下子拽到底的强烈顿口!扬竿要干脆利落,搏鱼过程更是拼力量和耐力,尤其是在礁石区,稍有不慎,鱼带着线往礁石缝里一钻,立马就切线!这种钓法,装备就要更重型了,GXH调性的铁板竿甚至波爬竿,配8000型以上的大型纺车轮或者鼓式轮,主线PE六号甚至八号,前导线至少80磅以上,有时候直接上钢丝。这是玩儿心跳的。
用小鱿鱼作饵,不是说挂上去扔水里就完事儿。讲究多着呢。首先是控线。特别是流大的地方,线组的重量、鱿鱼的大小、前导线的粗细都会影响它在水里的姿态。要尽量让鱿鱼看起来自然,不是死板地被流冲着。有时候需要轻微的提放,模拟它在水底觅食或者挣扎的样子。再有就是抛投。虽然鱿鱼是软饵,但也要讲究抛投的落点。目标往往是礁石边、流沟里、障碍物旁边。精准的抛投能让你事半功倍。
我记得有一次,在南油外围的一个小平台边上,那天流有点急,我用的就是穿头挂法的小鱿鱼,配重铅到底。等了快半个小时,就觉得竿尖传来一种很奇怪的信号,不是那种明显的“咚”一下,也不是小鱼啄食的“哒哒哒”,而是一种闷闷的、持续的下拉感,竿尖被缓缓地拽弯。我心里一凛,这不是钩子挂底,这感觉像是个大家伙含着饵在挪窝!没敢急着扬竿,就保持着那种绷紧的状态,又等了几秒,感觉那股子力道更沉了,猛地一扬竿!那一下,整支竿子瞬间弯成了满月,鱼线发出“吱吱”的嘶鸣声,轮子的卸力也开始疯狂地往外走线。我知道,大家伙来了!足足周旋了快二十分钟,手都快抽筋了,才看到那泛着金黄色的大鱼浮出水面——一条足有二十斤的大红友!那一刻的成就感,是任何拟饵无法给予的。它证明了你对鱼情、对水流、对饵料、对技法的判断和运用,都对了。
当然,用小鱿鱼也有烦恼。最大的烦恼就是小鱼闹窝。那些小白鱼、雀鲷什么的,它们不一定能一口吞下鱿鱼,但会一点点地撕咬,把鱿鱼咬得稀烂,钩子露不出来,大鱼还没来饵就废了。这时候你就得频繁地收线检查、更换饵料。所以选择鱿鱼的大小,以及钓点是否有大量小鱼,都需要考量。有时候,我会选择晚上去钓,或者在退潮、涨潮流速最快的时候,小鱼相对不那么活跃,大鱼出来觅食的几率更高。看懂潮汐表,掌握出钓时机,这是老生常谈,却是关键中的关键。
还有一点,用小鱿鱼作饵,需要多点耐心。不像路亚那样不停地搜索、引逗。有时候就是把饵送到位,然后等,等那一口。这种等待,也是海钓的魅力一部分。吹着咸腥的海风,听着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,看着远处变幻莫测的海面,手里握着竿子,感受着鱼线在水里的那种细微的颤动,那是在跟看不见的未知世界进行交流。每一次的顿口,都像是一个信号,告诉你:来了!
总之,海钓挂小鱿鱼,看着简单,里面学问不少。从鱿鱼的选择、保存、不同的挂法,到搭配合适的钓组和装备,再到对海况、鱼情的理解,以及临场控线、扬竿、搏鱼的技巧,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最终的结果。它不像路亚那样充满攻击性和运动感,更多的是一种守候、一种判断、一种与大海更深层次的连接。对我来说,小鱿鱼不仅仅是饵料,它是大海馈赠的天然信物,用它钓上来的鱼,总觉得多了一份来自海洋本身的馈赠感。下次出海,别忘了带上几条小鱿鱼,也许就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