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钓这事儿,说白了,真没啥一招鲜吃遍天的秘籍。你要真问怎么钓上鱼,我只能告诉你,它不是扔根线下去等鱼咬这么简单。这玩意儿,是跟天、跟海、跟鱼斗,更是跟自己较劲。
说起来,刚开始玩儿海钓那会儿,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,觉得有竿有饵就行。结果呢?吃瘪是常态。要么连个口都没有,要么好不容易来了个口,一提竿就跑。那时候觉得郁闷啊,看着旁边老头儿提溜上来一条又一条,心里直犯嘀咕,这鱼是不是长眼睛,专门躲我?
后来才慢慢琢磨过味儿来。海钓,首先得是个“明白人”。明白什么?明白你眼前这片海。海是活的,有脾气,有潮汐,有水流,有温差,有颜色。这些都不是死的参数,都是鱼的“家”。你得学着读懂它。
就拿潮水来说吧,这简直是海钓的命根子。涨潮退潮,初一十五的大潮,初七八的小潮,活水跟死水区别大了去了。一般来说,涨潮和退潮的交替点,也就是潮水开始动起来,或者快要停滞那会儿,鱼比较活跃,觅食欲望强。但也不是绝对,有些地方,急流处反而藏着大家伙,它们喜欢在水底的暗流里待着,瞅准时机冲出来捕食。你得看地方,看目标鱼。像钓鲈鱼,很多时候就得追着活水跑,水流起来,它们才会从藏身的礁石后面、码头柱子边冲出来截食。而像钓黑鲷,有时候在缓流甚至静水区,它们会更放松地翻底觅食。怎么知道水流?除了看潮汐表,你还得用眼睛看,看水面细微的纹路,看水里的漂子或者线组的状态。风也会影响水流,顺风水,逆风水,斜风水,线下去的状态完全不一样。
光知道潮水还不够,你还得知道鱼在哪儿。海里的鱼不会平白无故地瞎游荡,它们也讲究“安家”。礁石边、码头柱、桥墩、沉船、人工鱼礁、防波堤、沙滩跟礁石的交界处、海草区旁边… 这些都是鱼喜欢待的地方,因为那里有藏身的地方,有食物。特别是礁石区,是很多近岸鱼种的“超市”和“公寓”。但礁石区也意味着容易挂底,所以线组搭配和控线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说到装备,这可就真是五花八门了。但记住一点:没有最好的装备,只有最适合你当下目标鱼、钓法和环境的装备。
玩儿路亚(Lure Fishing),我偏爱那种调性略微靠前、竿身有力的竿子,比如一支 2.7 米的 ML调 或者 M调碳素竿,搭配一个 3000或4000型纺车轮。线组通常是 PE线 做主线,磅数嘛,看你目标鱼和钓点,从 1.0号(约20磅) 到 2.0号(约30磅) 我都用。前面肯定要接一段 碳氟线 做前导,长度根据情况来,礁石多就接长点,线径根据主线和目标鱼来,比如 0.6mm(约30磅)。碳氟线耐磨,隐蔽性好,对付牙齿锋利的鱼比如马鲛、海狼有点用(虽然对马鲛有时还得加钢丝前导),对付警惕的鲈鱼、黑鲷也更放心。拟饵的选择更是一门学问。米诺(Minnow)、波爬(Popper)、铅笔(Pencil)、VIB、亮片(Spoon)、软饵(Soft Bait)… 哎呀,太多了。但万变不离其宗,你要模仿小鱼、小虾或者其他鱼儿喜欢的猎物。天气好、水清、鱼活跃,可以试试 波爬 或者 铅笔 在水面制造动静。水下有障碍物、需要搜索中下层,VIB 和 亮片 是不错的选择。钓鲈鱼,米诺和软饵是我的最爱,特别是那种带卷尾的软饵或者模仿小鱼形状的,配合不同克重的铅头钩,可以应对不同水层和流速。颜色的选择也很玄乎,晴天我喜欢用蓝色、银色、透明色,阴天或者水浑一点我更偏爱黄色、橙色、粉色,但有时候鱼就爱那个奇葩色,谁也说不清。
如果你玩儿矶钓或者筏钓,那又是另一套家伙事儿。矶竿我喜欢轻巧、腰力好的,1号或1.5号的竿身,配 2500号的矶钓轮,主线用 碳线 或者 尼龙线,2.5号到4号,根据钓棚深度和目标鱼来。浮漂、咬铅、子线、鱼钩,搭配起来就是一套精密的小系统。钓黑鲷、黄鱼、鲷类,这种钓法特别有效。特别是打诱饵,把鱼聚过来,再用手竿或者矶竿慢慢逗,那种感觉,是路亚给不了的。鱼咬口的时候,矶竿的竿稍会有个轻微的点动,然后是缓慢的下沉,或者突然的一个猛顿,需要你全神贯注,扬竿时机得拿捏好。
饵料更是直接决定了鱼是否赏脸。活虾、小鱼、青虫、南极磷虾、螺肉、螃蟹脚… 不同的鱼喜欢不同的口粮。鲈鱼对活虾或者小鱼有时是真没抵抗力。黑鲷喜欢青虫、螺肉。黄鱼偏爱南极磷虾或者小鱼。用饵得新鲜,得对路。
光有装备和饵料也不行,核心还得靠你的操作技巧和感觉。
抛投:这可不是随便抡。要抛得准,抛到你判断的那个藏鱼的标点上,礁石边、流道口、障碍物旁边。还得抛得远,特别是岸钓,有时候远一点的水深或者结构更好。控线:线不是扔下去就不管了,它要跟你手里的竿子、轮子、水里的钓组形成一个整体,感受水流、感受水底,更要感受鱼的吃口。有时候鱼的吃口非常轻,特别是天冷或者鱼不活跃的时候,只是线组上一个细微的震颤,或者漂子一个不起眼的晃动。你需要把线绷到似松非紧的状态,用指尖轻轻搭着线,去“读”水下的信息。
扬竿:中鱼的瞬间,那种感觉是会上瘾的。竿稍突然被一股力量拉弯,手上传来强烈的顿感。这时候不能慌,也不能使劲蛮拉。扬竿要干脆、有力但不是死力,把钩子牢牢刺进鱼嘴。不同的鱼,吃口不一样,扬竿的方式和力度也要调整。黑鲷口轻,扬竿要小而巧;鲈鱼凶猛,扬竿要迅速有力。
搏鱼:把鱼钓上来,这才算成功了一半。中大鱼后,鱼会拼命往障碍物里钻,或者借着水流往下冲。这时候就是搏鱼的关键时刻。不能让它为所欲为。靠的是竿子的弹性和腰力去化解鱼的冲劲,靠轮子的泄力系统去消耗鱼的体力,靠你的走位和控竿角度去引导鱼的方向。泄力不能调得太死,否则容易断线或者拉豁鱼嘴;也不能太松,那样鱼会带着线组钻进障碍物里。那“滋啦滋啦”的泄力声,有时候听着让人心跳加速,又兴奋又紧张。要顺着鱼的方向稍微卸力,等它冲劲过了,再慢慢收线,把鱼拉回来。这个过程,是一场拉锯战,你来我往,靠的是耐心和经验。
跑鱼是常有的事,有时候是因为操作失误,有时候是装备没到位,有时候纯粹是运气不好,鱼脱钩了。但每次跑鱼,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。我会回想,是扬竿晚了?是泄力没调好?是线组磅数不够?是搏鱼太急躁?
海钓,还教会我很多别的东西。比如耐心。有时候守一天连个毛都没见着,你还得坚持下去,因为你知道,鱼可能就在下一个潮水翻涌的时候出现。比如谦卑。在大海面前,人类是渺小的,你无法掌控一切,你只能去适应,去学习。比如分享。跟钓友一起出海,分享经验,分享渔获,哪怕是一起吐槽今天的“空军”(没钓到鱼),那种 camaraderie 也让人舒服。
别总盯着别人桶里的鱼。每次出海,享受的是那个过程:清晨海边咸咸的空气,看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来把海面染成金黄色,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,感受着手里竿子传递回来的每一次试探、每一次吃口。能钓上鱼,那当然好,是额外的奖励。钓不上,也没辙,下次再来呗。
所以说,海钓怎么钓上鱼?没别的,多出海,多观察,多学习,多琢磨,不怕失败,享受过程。时间和经历会一点点告诉你答案。至于那些传说中的“秘诀”?也许真有,但更多的是藏在每一个细节里,藏在一次次失败的经历里,藏在你对大海和鱼的理解里。那是一种感觉,一种只有你和大海、你和鱼才能建立起来的连接。那才是我追求的“怎么钓上鱼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