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刚蒙蒙亮,海风吹过来,带着那种熟悉的咸腥味,舒服得想让人深吸好几口。我坐在礁石上,面前是一盒活蹦乱跳的沙蚕,还有几条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冻小鱼。手边是我的家伙什儿:那根用了好些年,调性我最喜欢的 硬调矶竿,配着个 4000型的纺车轮,上面缠的是 1.5号的PE主线,前面是一截 2号的碳氟前导线。低头看看线组,磯奴钩 的钩尖在晨光下闪着寒光。
钓鱼这事儿,尤其是海钓,说到底,鱼饵怎么用,里头的门道比你想象的深多了。不是随便挂点东西扔下去就行。那叫碰运气,不叫钓鱼。在我看来,用饵,那是跟水里的那帮“朋友”——嗯,虽然多数时候是对手——玩一场心理战,是了解它们,然后用最无法抗拒的“诱惑”去勾引它们。
你得先知道,你准备去哪里,准备钓什么鱼。这是大前提。开放海域的掠食鱼,跟近岸礁盘里的鲷类,它们的生活习性、食谱、甚至“脾气”都完全不一样。
拿我最常玩的近岸或者防波堤矶钓来说吧。活饵,尤其是沙蚕和青虫,那是永远的经典。但怎么用?讲究来了。沙蚕这东西,鲜活是第一位的。你不能让它蔫儿了吧唧的。我一般用那种透气的饵盒,下面垫点湿毛巾或者沙子。挂钩的时候,也有说法。有些人喜欢直接穿过去,我呢,更喜欢从沙蚕头部的口器下方轻轻穿入,然后顺着身体往后推,只露出一点点钩尖。这样挂,沙蚕还能在水里扭来扭去,那种自然的摆动,对藏在礁缝里的鱼简直是致命诱惑。而且,这样挂不容易甩飞。如果用青虫,那得更小心,它们皮薄。轻巧地从虫体中间穿过去,或者只挂头部一小截,让尾巴能在水里飘,效果拔群。
活虾也是好东西,特别钓鲈鱼、黑鲷、或者藏在防波堤基部的石斑。活虾挂钩,最常用的就是挂虾枪后面一点点,或者挂虾尾。挂虾枪那里,虾子还能往前游动,像个小侦察兵。挂虾尾呢,它会使劲儿往后弹,像逃命一样,这种惊慌失措的动作,对掠食鱼吸引力巨大。但是,挂尾部虾子容易死。我的经验是,如果水流不急,挂虾枪;水流大,或者想让虾子到底,可以挂尾部,让它挣扎更猛烈一点。有时候,我会故意把虾子的虾枪稍微剪掉一点,方便挂钩,也减少钩子被虾枪挡住的几率。用活虾,子线不能太粗,太粗影响虾子的活性和泳姿。我通常用 1.5号到2号的碳氟子线。
当然,活饵也有不方便的时候,比如保存困难,或者目标鱼对气味更敏感,对活性要求没那么高。这时候,冻饵或者其他死饵就登场了。小鱼块、鱿鱼须、甚至鸡肠,都有各自的拥趸。钓石斑、鳗鱼这类底栖鱼,我更偏爱鱿鱼块或者新鲜的小鱼块。鱿鱼块耐泡,不容易被小鱼啄烂。挂钩?简单粗暴,大号的磯奴钩或者千又钩,直接穿透,钩尖完全露出。有时候为了增加诱惑,我会用刀背稍微拍几下鱼块,让腥味更浓烈地散发出来。有钓友甚至会在上面抹点虾油或者自制的诱食剂,这算是“加料”秘诀了。不过我个人不太常用,觉得天然的腥味够了,太多人工添加反而可能让鱼警觉。
讲到这里,不能不提路亚。路亚钓法和前面说的饵钓完全是两码事,一个是被动等待,一个是主动出击。路亚用的是拟饵,硬饵、软虫、铁板,五花八门。这玩意儿用好了,成就感爆棚。用拟饵,你得让它在水里“活”起来。这就涉及到核心操作技巧了。
比如用 米诺,模仿小鱼游动。最基础的是匀速收线,但只是匀速肯定不够。抽停结合是王道。收几圈线,顿一下,再收,再顿。或者猛地抽一下竿尖,模拟小鱼受惊逃窜。水清的时候,选择颜色自然或者带有反光亮片的米诺;水浑或者阴天,亮色、荧光色或者有响珠的米诺可能效果更好。
钓鲈鱼,我特别喜欢用 软虫 加 铅头钩。那种类似虾子或者小鱼的形态,加上柔软的材质,在水里颤颤巍巍的,简直是鲈鱼的最爱。操作技巧?跳底!让铅头钩带着软虫在水底一下下地跳,像在寻找食物的底栖生物。或者缓慢拖动,模拟受伤的小鱼在水底爬行。鲈鱼的吃口有时候很轻,就感觉竿尖一点点,或者线稍微停顿一下,这时候你得忍住,等它含稳了,再大力扬竿!
如果目标是远处的掠食鱼,比如鲅鱼、烟仔、甚至更凶猛的章红,那 铁板 就该出场了。铁板 顾名思义,一块金属,模拟受伤下坠的鱼。这玩意儿玩的是快抽、慢摇、到底再抽 等一连串的操作。节奏感很重要。不同的鱼,甚至不同的心情,它们的咬口偏好都不一样。有时候它们喜欢看你玩命地快抽,拟饵在水中狂舞;有时候又偏爱慢摇,温柔地晃荡。这需要你不断尝试,读懂鱼的信号。玩铁板,装备要求高一点,竿子得有腰力,轮子得耐操,PE线 磅数得够,前导线 也不能含糊,至少30LB以上,甚至50LB,应对不期而遇的大物。
光懂饵不行,你还得读懂潮水。海钓嘛,跟潮水是分不开的。涨潮 时,海水涌入,可能把近岸的生物、饵料带进来,鱼可能跟着进来觅食。落潮 时,水流把近岸的食物冲出去,鱼也可能在出水口等着捡漏。活汛(大潮)水流急,鱼可能躲在流不太到的地方,或者你需要更重的铅坠/拟饵才能到位。死汛(小潮)水流缓,鱼可能分布得更广,轻一点的饵也能用。我习惯出门前查潮汐表,到钓点后观察水流方向和速度。有时候,鱼就在那一道回旋流里藏着,你的饵能不能恰好飘进那个区域,决定了你有没有口。风向、浪高也很重要。顺风好抛投,逆风要小心。浪太大,不安全不说,水浑了鱼可能也不爱开口。
说起来,用饵这事儿,最大的乐趣在于不确定性,以及你在这种不确定性里寻找确定性的过程。有时候,你带着一堆精心准备的饵出去,结果发现鱼根本不认。上次去一个新钓点,听人说那里鲈鱼多,我带了一堆 米诺 和 软虫,结果一整天,鱼口寥寥。旁边一个当地老哥,就用最土的 沙蚕 串了满满一钩,放在一个谁都看不上的角落,结果连着上了几条不错的黑鲷。那时候我就在想,是不是水底环境不一样?是不是鱼的食性变了?回来琢磨了好久,才意识到那个季节那个钓点的黑鲷比鲈鱼更活跃,而且它们更偏爱底层的自然饵。
表格?嗯,要是硬要列个我常用来对比各种饵的维度,大概是这样吧:
饵料类型 | 目标鱼种偏好(我的经验) | 我的惯用钓法 | 饵的优势 | 饵的劣势 | 我常用的配套装备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活沙蚕/青虫 | 黑鲷、石鲈、石斑、部分鲈鱼 | 矶钓、沉底 | 天然活性、气味扩散好 | 难保存、易被小鱼啄烂 | 矶竿、中小型纺车轮、磯奴钩、虫饵钩 |
活虾 | 鲈鱼、黑鲷、石斑、海鳗 | 矶钓、沉底 | 活性强、动态诱鱼 | 易死、成本较高 | 矶竿/路亚竿、中小型纺车轮、虾钩 |
冻鱼块/鱿鱼块 | 石斑、海鳗、章红(守底) | 沉底 | 耐泡、腥味重、成本低 | 活性无、易被小鱼啃食 | 船竿/重型矶竿、鼓轮/大型纺车轮、大号千又钩/磯奴钩 |
米诺 | 鲈鱼、海鲢、鲅鱼 | 路亚 | 模拟小鱼泳姿、搜索范围广 | 需要操作技巧、可能挂底 | 路亚竿(快调)、高速比纺车轮、PE主线+碳氟前导 |
软虫(加铅头钩) | 鲈鱼、石斑、海鲢(特定场景) | 路亚(跳底、慢拖) | 柔软、逼真、适应性强 | 可能被小鱼咬烂、需要技巧控制泳层 | 路亚竿(中快调)、纺车轮、PE主线+碳氟前导 |
铁板 | 章红、鲅鱼、烟仔、GT | 路亚(快抽、慢摇) | 远投性好、针对中上层及深场掠食鱼 | 耗体力、对装备要求高、容易挂底 | 铁板竿、高强度鼓轮/纺车轮、高磅数PE主线+粗前导 |
这表只是个大概,实际用的时候,你得根据当天、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调整。潮水大小、水色清浑、风力风向,甚至鱼今天“心情”好不好,都会影响它吃不吃你的饵。
钓鱼这东西,特别是海钓,没有一成不变的“最佳鱼饵”或者“最佳用法”。唯一的秘诀,如果真有的话,那就是多观察、多尝试、多思考。看别人怎么钓,看水里的情况,看你自己的饵在水里是什么状态,看鱼给你的每一个细微信号。有时候一个原本钓鲈鱼的软虫,在水底跳一跳,反而招来了石斑。有时候你信心满满用活虾,却发现鱼只认角落里你随手扔下去的一块小鱼肉。
这种未知和探索,正是海钓的魅力所在。每次出海,都像是一次新的冒险,跟老朋友们(那些鱼儿)打个照面,看看它们今天喜欢吃什么,喜欢在哪里晃荡。那根弯成虾弓的竿子,线轮发出让人心跳加速的滋滋声,中鱼瞬间那种从水底传来的拽力,都是大海给你的回应。饵,就是你和大海、和鱼沟通的介质。用好了,它能带给你无与伦比的惊喜和成就感。用不好?嘿,下次换个思路,再来过!海那么大,鱼那么多,总有它爱吃的那一口。你得找到它。
我最近迷上了用一种叫 波扒 的拟饵,在水面噼里啪啦制造水花。那种炸水的声响,能把藏在水下的掠食鱼给引上来。看着一条大鱼冲破水面追逐你的 波扒,那感觉,真不是盖的。虽然有时候一早上也炸不出几条鱼,但为了那一个可能的中鱼瞬间,值了!
所以,别问我海钓鱼饵怎么用最厉害。我只能告诉你,我这么用,是因为我的经验、我的尝试、我的失败和成功告诉我,这样做,在某个时候,对某种鱼,某个钓点,可能最有效。但明天,它也许就不灵了。那就再换呗。这就是海钓的乐趣。总在变,总有新东西学,总有新鱼种等你解锁。
下次出海,不妨带上几种完全不同的饵,去那个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钓点,抛出去,感受它在水里的姿态,等待水下传来的那一声问候。也许,你也会发现属于你自己的“秘诀”。